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本店招牌菜》讀後感

《本店招牌菜》是史丹利‧艾林 (Stanley Ellin) 的作品,我看的這本譯本是遠流出版社所代理的版本,裡面一共收錄了十篇短篇作品。各篇的中文譯名依序為〈本店招牌菜〉、〈傀儡〉、〈死亡聖誕夜〉、〈阿部畢井然有序的世界〉、〈棋逢對手〉、〈最美好的世界〉、〈背叛者〉、〈家庭派對〉、〈經紀人專車〉以及〈抉擇時刻〉。

至於我之所以會特地想要去找這本書來看的理由,這是因為在不久前我看了一本叫做《虛幻羊群的宴會》的日本恐怖推理小說,這也是一本由多篇短篇集結而成的書,不過,比較大的差異在於,這本小說裡面的各篇短篇雖然看似為無實質關聯性的故事,但是,其實是架構在一個共同的世界之中。而其中最後一篇的故事內容,是一篇暗示了吃人肉的故事,在那故事裡面提到了所謂的「阿米斯丹羊肉」。從故事的敘述內容,會讓人有一種彷彿是只要聽到這個名稱,聰明人就一定知道這阿米斯丹羊肉是暗指人肉的意思的關係。因此,在看這本書的當下對此全然不知的我,立刻就求助於google大神,然後,這本《本店招牌菜》的書名就在一瞬間中立刻被顯示了出來。

那麼,言歸正傳,這本《本店招牌菜》的書皮上面寫著:不到最後一行字無法想像結局的「驚奇小說」。原則上,在我閱讀完整本書之後,我也算是同意這個說法。只不過,這些故事畢竟是被集結在於一九六七年重新發行原本在一九五六年的推理短篇集的作品,距離現在這個時間點實在是有一些年代了。在這中間約五十年的歲月過程,已經讓這些在當年肯定是非常新穎的描述手法在經過了無數的後輩致敬的結果下,讓現在的讀者(例如我)可以說是對這本書中大部分的故事,幾乎都是該篇故事看到一半左右就可以察覺出整篇故事大致上想要呈現出來的全貌了...

當然,如果這本書裡面的每一篇故事都給我這樣的想法的話,那我也就不會再費事寫什麼讀後感了。

所以,針對這本書,對我來說,想討論的部分只有這裡面的第三篇故事:〈死亡聖誕夜(Death on Christmas Eve)〉。

在我第一次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看到最後一行的那一刻,簡單來說就是完全一頭霧水,不能理解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看不透這個故事所要呈現的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樣貌。又或者應該說,就是看不出來這一篇故事的重點到底是什麼,可能這樣的形容會比較貼切。

當然,因為這是第三篇故事的關係,前面的兩篇故事和後面的七篇故事都是屬於言之有物的狀態下,很難讓人直接就否定掉這篇故事的價值。所以,為此,我又再次地求助了google大神,希望可以知道是不是有人已經察覺到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故事,如果可以直接找到可以說服我的答案的話,我就可以直接地解決這個困惑。但是,在我搜尋這本書在網路上的資料,針對這篇故事的討論和評論實在是相當地少,因此,也沒有看到什麼可以說服我的說法。

而我搜尋到關於這整本書的評論中,大部分的文章都對這篇的評價都是屬於在這本書中較低的評價,多是一筆帶過,像是說「這篇就是這對姊弟活在自己的世界」之類的言論。

但是,對我來說,這對姊弟活在自己的世界的這一點在這個故事中應該是非常明顯的事情,完全無需看到最後一行也可以感受到這個要素。更明白地說,就算這個潔西墬落事件不是發生在二十年前,這對姊弟的精神有問題地活在自己的世界的這一點也完全不會讓任何人感到意外吧。因此,這個故事的全貌到底是怎麼樣的,我一來無法在看完故事的當下就立刻會意過來,二來在看了別人的評論之後,還是不覺得這個故事的全貌是那樣的。因此,就想著果然還是得要自己來推論一個自己可以接受的答案。

但是,重看了這篇故事的中譯版本無數次之後,還是看不出個所以然,所以,後來在網路上面找到了英文版本,看完之後,我大概對這個故事有一些比較明確的概念。因此,接下來就來說說我的看法吧。

首先,這篇故事是由住在一個叫做波任大宅(Boerum House)裡的一對姊弟西莉亞(Cellia)和查理(Charilie)的律師為主視角、並以這個人為第一人稱進行描述的故事。

簡單地敘述一下這篇故事的內容,故事的一開始提到了這個律師的小時候對這個大宅的印象,接著這個人就用手杖敲門,然後,姊姊西莉亞來應門,進屋之後西莉亞也不開燈又神祕兮兮地提到了潔西(Jessie)之死。

潔西是查理的老婆、西莉亞的弟媳,死因是墬樓摔死的。

對此,西莉亞稱這件事情是意外,而從這個主角律師的表現可以知道,雖然調查庭的結果是判西莉亞無罪,但是,他認為所有人都知道殺死潔西的兇手肯定就是這個西莉亞。

而這篇故事會得出這兩個姊弟活在自己的世界的這個結論是很自然的事情,理由當然就是因為在這一段劇情中,西莉亞不斷地說潔西死掉的事情才發生不久而已。所以,搭配最後由這個律師口中說出的這件事情是發生在二十年前的緣故,就可以知道這個西莉亞肯定是瘋了。或者說,至少她的記憶是失準、錯亂的。

接著,這個主角就爬樓梯上去二樓查理的房間,樓梯被西莉亞堆滿了她準備丟棄的潔西的物品而很難行走。而查理從潔西的事件之後就沒有離開過這棟宅邸了,當主角進到房間之後,查理就對這個主角說明要他來的理由是因為他不但確信兇手是西莉亞,並且要讓西莉亞接收制裁。但是,這個主角對查理說因為調查庭已經判了西莉亞無罪,而且,在調查庭上,查理還說了他從未看過西莉亞威脅或欺負潔西。接著,主角就勸查理出去外面走走、酒館的老闆也想見他等等的話語。

就在這個時候,西莉亞就站在房門口,反對這個建議。而這個主角便將西莉亞要丟掉潔西的物品的事情說出來。然後,最後查理憤怒地衝出去,這裡就沒有下文了。接著,這個主角便覺得此地不宜久留,而離開了這間大宅,並且,往酒館走去後,和那酒館的老闆一起喝酒。最後,當那個酒館的老闆問他潔西是什麼時候死的,他回答,是從今晚起算的二十年前。

整篇故事的概述大概就是這樣了。那麼,先說一下,為什麼我會對這篇故事所呈現出來的表現有一種違和感好了。

基本上,對我來說,一直覺得違和感很強烈的部分應該就是這個律師在聖誕夜去拜訪這一戶人家這個部分。當然,這個違和感是在整篇故事看到最後一行得知事件是發生在二十年前的時候才產生的就是了。

畢竟,以我個人對律師這個行業的理解,通常就是拿了當事人的錢之後,才會辦事的。而如果事先並沒從當事人那裡收取很高額的鐘點費的話,那就是會在勝訴之後從賠償金裡面抽成。因此,既然殺人事件不是在這篇故事描述的這段時間前後,調查庭又已經結束了,即便查理找他去,調查庭都已經將這個事件處理成意外了,要翻盤的可能性實在是不高。就不用說,這個律師在和查理對話的時候還一直阻止查理繼續糾結告發西莉亞的部分來看,實在是看不出來這個案件有任何的賺頭。因此,光是從這裡就可以知道,在這種情況還會特地登門拜訪,這個律師肯定不是為了賺錢,那就代表著,這對姊弟對這個律師而言,肯定就不是單純的客戶關係而已。就更不用說,潔西的事件根本就是發生在二十年前的狀況下,因此,就會衍生出一個問題:這個律師到底和這對姊弟是什麼樣的關係?

所以,當想要找出這個律師和這對姊弟間的真正的關聯性,我自己是做了幾個推論,並且配合故事的描述來進行檢視其中的可能性。

因為故事實在是很短的關係,所以,其實故事的情節就是這麼地單純,不論是場景的描述還是對話都很少,因此,要從中找出線索實在是不太容易。但是,可以確定的就是,這個律師肯定和潔西也有一定程度的關係,甚至可以說,這個律師和這對姊弟之間的關聯就是潔西的墜樓案件。

所以,我一開始做了一個很荒謬的猜測,認為該不會這個律師其實是一個女人,也就是這個潔西其實根本就沒有死,在那之後變裝成為律師,找機會要向這對姊弟報復。

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在我看了原文的版本之後,其實在這個故事中除了這個主角自己以外,根本就沒有人稱他為律師,然後,這個主角的主格是「I」的關係,男女通用並不奇怪。不過,當然,除了這幾個立場很薄弱的論點以外,並沒有更多可以支持這個說法的證據,所以,仔細想想還是覺得可能性不大。而且,在故事中,查理明白地說了潔西已經「dead and buried」了,所以,我想這個論點大概也只能被捨棄掉。

只不過,這樣一來就又會回到原本的狀態了,這個律師和潔西以及這對姊弟到底有什麼關聯性呢?

在這裡先扯一下我自己對於這對姊弟的精神狀態的想法。

從故事的敘述內容來判斷的話,西莉亞是肯定有神智不清的問題了,因為她像是覺得潔西墬樓的事件才發生不久的關係。但是,查理的狀態是不是也同樣有這個問題,我覺得這裡就比較值得爭議了。當然,他肯定也有精神病的特質,只不過,雖然對於人的行為異常的狀態都會被通稱為精神病,可是,卻不見得每一種精神病都是神智不清的狀態。而這個查理的情況,他因為從那件事情之後就不出門將自己關在房裡的關係,因為家裡蹲的症狀基本上也會被視為是精神有毛病的關係,所以,他肯定也會被世人判為精神病患者。

然而,當這個主角勸他出去外面走走的時候,他是這樣回答的,「And have everybody laugh at me!」也就是說,他覺得自己出去會被笑。當然可能是我自己的主觀想法,但是,我是這樣認為的,如果是真正的神智不清的患者的話,應該是不會那麼在意他人的眼光的,所以,查理的這句話就說明了,他的意識觀點可能其實沒有異常,然後,在西莉亞說出「this house is still in mourning」的時候,他甚至說出了「Celia, tell me you don’t mean that! Only the blackest hypocrite alive or someone mad could say what you’ve just said, and mean it!」從這句就可以知道,查理覺得西莉亞說的話是瘋子的言論。而西莉亞不讓他去喝酒的這一句話,應該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所以,我就覺得將喪事視為現在進行式的這個部分才是讓他覺得西莉亞是瘋子的部分。

也就是這樣的關係,我認為,查理的神智應該不至於到錯亂的程度。如此一來,他就理當知道潔西墬樓的事情已經經過了二十年了,只是,自己的姊姊殺了自己的妻子,對他來說是一個很丟臉的事情,他怕受到世人的嘲笑才會變成家裡蹲。用這樣的方式來解釋查理的行為可能會是比較正確的說法,換句話說,如果以這樣的觀點來判斷查理的心態的話,那麼,我自己覺得,最可能的事實就是,查理雖然沒有親眼看到潔西被西莉亞推下去,但是,他心裡很清楚知道潔西是被西莉亞所殺害。然而,即便是這樣,在調查庭的時候,他依舊說了西莉亞沒有威脅或者是傷害潔西的證詞。所以,他這些年來良心不安,因此,才會每年的這個時候就要舉發一次西莉亞。(會得出每年一次的理由,是由於最後主角和酒館的老闆的對話,說到了這個屋子裡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會改變,所以這個主角才可以未卜先知。)

那麼,再回過頭來討論這個主角到底和這對姊弟是什麼關聯性的這個問題。

這裡就得要先問一個問題,那就是,對一般人而言,每年都會出現,並且涉及過去的某個人的死亡的日子會是什麼日子呢?

我自己的答案是「忌日」。而這個故事裡面的死者就是潔西,因為潔西的死亡時間是「從今晚起算整整二十年」。因此,這個主角每年的到來這間波任大宅的真正理由,我自己最後得出的答案就是,他是來這裡為潔西「掃墓」的。

那麼,接下來就是得要討論,到底為什麼這個主角要這樣二十年都不間斷地在潔西的忌日來到她死亡的地點探望呢?這個問題就只會得到一個答案,那就是,潔西是一個對他來說非常重要的人。

當然,我認為最關鍵的一句話,大概就得要屬西莉亞在他要離開大宅的時候說的那一句,「… You old fool! It should have been you with her when I ─」雖然她沒有說完這句話,但是,沒有意外的話,這句威脅的話語十之八九就是,我早該把你和她一起殺了。

當然,我在網路搜尋別人的評論的時候,也是有看到一種說法是這樣的:這個律師是潔西的外遇對象。

可是,我覺得,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他和查理就是實質情敵的身分。這樣,他和查理對話的那個劇情就實在是怪到無法解釋了。而且,雖然西莉亞罵他是「old fool」,但是,他最後看鏡子對自己的描述是「red, deeply lined, a little amazed」,這樣的描述,實在是不像在描述一個很老的人。所以,我自己覺得,這個主角如果在這個故事發生的當下其實是個中年人的話,那麼,二十年前就很可能根本只是一個二十歲以下、甚至十歲以下的人。

因此,綜合這些線索,我自己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這個主角律師,應該就是潔西的兒子。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潔西嫁給查理時帶來的拖油瓶。我認為這樣的推論應該是最可能的答案。

當然,我自己是這樣認為的,只有死者是自己的至親、只有是這樣的身分的人的時候,才有可能會讓人每年不忘地去掃墓。而且,這樣一來,故事開端的幼時敘述就可以立刻變成一個有邏輯的聯結,那正是他和母親潔西一起來到這棟大宅時的第一個印象。

因此,如果這個故事是我所認為的這樣的設定的話,那麼,這個律師、也就是潔西的兒子,每年的這個時候來到這間大宅,除了紀念自己被害死的母親以外,就是來看看這個殺人兇手的西莉亞,以及掩護殺人兇手作偽證的查理,現在悲慘的生活狀態,並等著看這兩個人將來和潔西一起消滅在這棟大宅裡面......

2018年6月27日 星期三

《愛的輪迴式》的讀後感

這本書和上一篇所提到的《愛的成人式》同樣都是日本作家乾胡桃的作品,日文原名是《リピート》,也就是英文「repeat」的片假名表示,中文通常應該會翻成重複。

嚴格說來,本書的中文譯名和日文原名的中文直譯可以說是差距有一點大的感覺。當然,我也可以大概地猜測到為什麼代理出版社會做這樣的翻譯,十之八九是因為上一本書翻成愛的成人式,所以,就將這本書裡所提到的重啟人生的概念使用輪迴來表示,因而就變成了愛的輪迴式,大概是透過這樣聯想的方式得出的書名吧。

在上一篇中,我也已經提過了,之所以會知道這個作者和這兩本書,完全都是因為,不久前日本有一部電視劇是以這本《リピート》為原作拍成的,而對我來說,雖然題材本身還算是蠻有趣的,但是,以這部劇整體來說,從中間集數開始以後的劇情,真的是讓我有一種分分鐘都想棄劇的感覺,事實上,我可能也真的已經是放空的狀態了,因為現在對於當時到底看了什麼內容的部分其實是很模糊的,只有大概的劇情內容還記得而已。至於我一開始之所以會知道這部電視劇的理由,是因為這齣戲在前幾集播出的時候在網路上的推薦文還挺多的,所以,中後面這走針的劇情就讓我覺得好像又被網路上的資訊欺騙的感覺,而且,在日本同一季的戲劇中,也有一齣同樣是以平行時空和回到過去時間重新來過一遍的題材的日劇,相較之下,那一齣戲在架構上就顯得嚴謹許多,故事也有比較有邏輯一點。

因此,在全部看完這部劇之後再去搜尋這齣戲的整體評價的文章的時候,就有看到有不少言論是說這戲的內容和原作不太一樣,也就是這樣的關係,才會讓我想去找這個作者的這本書來看。

基本上,在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我自己是這樣認為的,這齣戲對我來說,真的是就算單評一齣戲劇來說,都是屬於架構不清楚、內容很狗血的狀態了。而,如果要以改編作品來說的話,那麼,還真的是屬於不可原諒等級的魔改作品。因此,在本文之後的內容中,原則上是不會再去批評這部日劇了,畢竟,其實就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故事,就算裡面的角色中有相同名稱的角色存在,但是,大概就是得要當作其實是同名同姓的不同人了吧,畢竟戲劇中所使用的時間點也不相同。所以,再去批評這齣日劇有多差的言論,我想大概也是沒有必要的。只不過,因為我是先看了電視劇之後才看書的,所以,大概還是難免可能會不自覺地將兩者拿來進行對比就是了。

那麼,還是先來敘述一下我在閱讀時候的狀況吧。對我來說,這本書和上一篇所提到的《愛的成人式》在閱讀上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那本書我在看之前是除了知道那本書是推理小說以外,基本上對內容是一點概念都沒有的,而這本書,我已經看過了一齣號稱是以這本書為原作的電視劇。然後,書裡面的主角是用第一人稱方式表現的毛利圭介,而在電視劇裡面,擁有這個名字的角色也是可稱為男主角的角色的關係(電視劇裡面是以女主角為主視角的呈現方式),所以,我在一開始的閱讀過程中,幾乎可以說是書中的每一個句子所形塑出來的畫面,都會不自覺地和那部電視劇的內容進行比較。因此,前面的部份,雖然不相似的部分其實非常多,但是,因為看過電視劇的關係,還是難免會一直產生出預測電視劇裡的哪些場景大概會在這本小說中的哪裡出現等等的狀況下,而無法專注於書中所呈現的劇情,使得我在前面的一半以上的章節上都閱讀得很慢。

當然,因為電視劇其實是魔改的關係,所以,絕大部分的電視場景和內容,書裡面幾乎都沒有的關係,所以,那個閱讀得很慢的狀態,差不多就在書中的劇情進展到毛利因為被前女友由子發現筆記本並得知重啟的事情、而失手殺了她的那個橋段之後,我大概就終於理解到電視劇改編方式的基準了,因此,之後的閱讀過程中才得以不再繼續將電視劇的內容在閱讀中不斷地和這本書的內容進行比較了,當然,主要的理由也可能是因為覺得書中接下來的劇情應該也很難發展成和電視劇相同進展的關係,所以隨著書中劇情越來越混沌的狀況下,就變得很想知道後續會怎麼樣的關係,因此,就一口氣地將這本書看到完。

對我來說,從一開始打開書本之後就感到奇怪的地方應該就是,這個出版社對這本書和《愛的成人式》的處理方式非常地不一樣,除了書背有寫簡介、且提到這是這個作者的另一巨作外,翻開來之後就直接是目錄,接著就是正文,既沒有推薦文、後面也沒有解說,看來,這本書原本的情況很有可能是屬於銷量和評價都很普通的那類書籍吧。

當然,《愛的成人式》對我來說算是一本非常另類的推理小說,因此,我認為只要當書中的真相被讀者察覺了之後,本來就是屬於那種很容易造成話題性的類型了。只不過,在看完這本《愛的輪迴式》,我倒是認為這本書也是一本很值得仔細推敲內容的書就是了。而且,因為這本書的主角毛利圭介是一個比上一本書中的鈴木辰也更加人渣的人物的關係,所以,看完之後就會忍不住覺得,這個作者為什麼可以將人渣作為主角的故事都描寫得如此之生動呢!?

不過,這兩本小說也不能說是完全沒有關聯性,最主要的原因當然就是在於兩本書中似乎是存在著相同的角色,那就是,在這個重啟活動的成員裡面的天童應該就是那個說出initiation love」這種歪理、害得《愛的成人式》裡面的那個美彌子變成一個只想搶有女友的男人的這樣變態性格的始作傭者的那個天童吧。只是在這本書中,其實並沒有很明確地指出這個天童就是那個天童,但是,應該也是八九不離十就是了。

畢竟,雖然在本書中也是像《愛的成人式》一樣,在書中並沒有明確地將年代敘述出來,但是,因為這個作者在寫作上其實是非常嚴謹的關係,所以,在本書中也同樣可以從內文所敘述的時事中清楚地得出明確的時間。在這本書的情況,就是當由子發現毛利的筆記本的時候,那裡所敘述出來的紀錄在毛利的筆記本中的重要時事應該就是這本書描述的事件所發生的年份。這裡,在這本中譯本中也很貼心地列出註釋說明這是發生在一九九一年的新聞,而我在網路查詢了之後,也確實就是這個年份。因此,就可以得出,因為《愛的成人式》是發生在一九八幾年的關係,所以,這個《愛的輪迴式》應該就是在那之後發生的故事沒錯,而那個天童已經變成了戲劇作家,還有自己的公司了。

那麼,接下來還是回歸正傳,說一下我對這本書的感想。

首先,我覺得這本書的類型可能算是比較接近科幻恐怖小說吧,當然,在書中也沒有避諱地明確列出了作者主要的參考書目,包括格林伍德的《REPLAY重播》以及阿莎嘉克莉絲蒂的《一個都不留》,最後是斯蒂曼的《六個死人》,不過,汗顏的是,這三本書,我一本都沒有看過。因此,至少我目前就變得其實搞不太清楚,到底這本書裡面的哪些內容其實是對這三本書的致敬就是了。

不過,就算是對這些書籍致敬的內容很多好了,這本書對我來說還是屬於是一本自己本身就故事性十足,而且邏輯還十分嚴謹,以我的情況來說,算是幾乎挑不出太大的毛病的感覺。

當然,故事本身涉及到時空旅行的關係,這種穿越的故事在現在這個年代當然是多到數不清,只不過,其實大部分的這類書籍都會省略掉解釋時空原理的部分,而這本書中並不算有規避這個地方。當然,很有可能這個原理只是採用上面列出的參考書《重播》的原理而已,畢竟我沒有看過那本書,所以並不是太清楚這個原理到底是來自於誰的觀想。不過,這個原理確實是屬於在這種時空穿越的故事中,沒有太多會讓我想要去吐槽的地方就是了,甚至會有覺得其實這種事情是真實的可能性很大的感覺。

簡單地說,這本書使用的穿越手法是意識穿越,換句話說,其實當事者的身體在原本的世界中應該是已經消滅了,概念大概就等同是遇到空難,然後,全機離奇失蹤的狀態,當然,可能性更高的情況應該就是墜機了,機上人員全數身亡的狀況。

因此,之後的世界其實很有可能根本就是所謂的死後的世界而已,當然,這樣看待的話,就等於是完全否決了時空旅行的這個概念了。因此,我只是將這個可能性列出來而已。

然而,在故事中讓這個時空旅行的概念是被當作事實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於,在R9的這個世界中,風間的話語之所以會讓人信服,一切都是因為地震預言準確的關係。畢竟,以現在地球人的技術來說,預言地球自身造成的地震似乎仍然像是不可能的挑戰似的關係,所以,要達到這個預言,只能夠當成超能力看待。而風間的話語就是明說了,這個超能力是因為他是時空穿越者的緣故,而且,同樣的十個月他已經過了十次了。而這個穿越的概念是來自於時空縫隙,但是,為了避免出現在同個時空中有兩個同樣的人的這個謬論的關係,只有意識進行了穿越並且是回到原本的自己的身體裡面。當然,這個設計也不能算是新穎的概念就是了,因為同樣是日本人的作品中的《穿越時空的少女》就是屬於這樣類型的設計。

而且,在本書中,時空縫隙的概念也不是只有一個名稱這樣的狀況而已,在毛利去詢問他的朋友的時候,就有提到蟲洞的概念,這樣的論點就等於是套進了現代物理學的論點之中。特別是採用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來描述之後,看起來就顯得格外地具有說服力。當然,最具有說服力的地方果然還是時空縫隙的位置的部分,簡單地說,因為是先看日劇的關係,在劇中好像他們就是去到了在一個深山中的某個山洞裡面的樣子,但是,這樣就會演變出很多讓人想要吐槽的地方,第一個就是,在怎麼深山好了,那個地方周圍真的可能一點他人經過的可能性都沒有嗎?另外一個就是,如果說其實是很容易就可以到達的地方的話,時空縫隙開口會多久?不就會有很多人都可能會因為誤入而產生這樣的狀況了嗎?

所以,將這個位置放在空中的時候,就會顯得可能性變得很大的感覺,畢竟,就算現在的航空技術發達很多,空中依舊是有管制的,可以自行駕駛飛機移動的人本來就很少了,然後,再加上像百慕達三角洲這種經常會出現神秘消失事件的資訊套入的話,就會覺得這個概念非常地具有可能性。而且,設計在這樣的位置中也不會有路人甲莫名其妙地就自行發現這個位置。甚至,就算被選上的這些人裡面有人大嘴巴地說出去,其他人要複製這個行動也幾乎是不可能的,換句話說,這個事件就可以限縮成除了會影響到這故事裡面的這些人之外,幾乎可以說是其實並不會影響其他的存在,換句話說,也就是這樣的故事架構並不會真正造成歷史的更動。因此,就算是放在真實世界的時空架構下,也不會造成謬論出現。

當然,這本書除了使用的時間穿越的架構非常地嚴謹之外,本身的故事鋪成也算是相當地緊湊的狀況,因此,就是不會有那種這裡面有哪個角色是特別不可能存在的狀況,以形塑出故事裡面的每一個人都像是一個活生生、血淋淋的人,具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和想法的關係,也就是這樣的因素下,因此不論重來幾遍,這群人都只會走向唯一的一條陌路,永遠的重複!

基本上,這本書的描述方式是以R9世界的毛利圭介作為第一人稱的方式進行鋪成,然後,因為接到風間打來的預言地震的電話之後,就成為了這個時空旅行的訪客,隨著劇情發展漸漸地得知風間等人的真正目的,最後,十個人全數死亡。大致上就是這樣的脈絡的發展。

當然,從書中這個毛利還在R9的時候,因為有玩弄女人的行為的關係,看書的時候就會有一種這個人其實還挺人渣的感覺(當然,這完全得要怪電視劇,因為電視劇裡面的毛利圭介看起來只是一個運氣不好的正派深情男而已)。不過,因為是主述者的關係,原本也就只是給讀者一種屬於那種有正常的思考判斷能力的人,還算是相對正面的角色。然而,當書中進展到他因為被由子發現筆記本及重啟的事情的那一刻,那感覺起來相當寫實的殺人者意識的描述,實在是讓我有一種極度震撼的感覺吧。幾乎都要懷疑這個作者該不會殺過人了吧,不然怎麼可能寫出這樣的內容,總之,就是在看的時候,會被那個看起來很寫實的文字所傳達出來的訊息弄得目不轉睛,然後有一股發自背脊的寒意所傳達出的恐怖感。

之後,這個毛利還可以在那個被由子失禁所弄濕的棉被中睡覺,就會有這樣的感覺:果然恐怖殺人者大概就是這一種心境吧。而這個人,更人渣的地方莫過於,接下來竟然還就放任讓在心聲中不斷說著有多愛的鮎美和她的家人因為飛機墬機的事件中身亡,只因為她懷了自己的孩子,不願意去R11的關係。這個人,簡直就是自私、冷血、人渣到了極致了。

當然,風間和池田應該本來也就是本性挺人渣的人了,畢竟,可以把死亡事件當作是娛樂的人,肯定都是血液裡面充斥著人渣因子的人,因此,他們兩個一定是這些人裡面最人渣的。

而這被選上的這些人裡面,雖然除了在劇情中和毛利接觸比較密集的角色以外的人,都因為戲份很少的關係,所以,其實是搞不清楚到底實際上是不是也有存在著其他人渣的特質在裡面,不然,單就本書所呈現的故事裡面,那麼,比較正向善良的人選大概可能就只有鮎美和大森這兩個人而已。

以鮎美來說,她的死因是因為飛機失事墬落家中,所以和父母一起身亡的關係,再加上在書中她還真的沒有做什麼不可原諒的事情,因此,大概就是屬於一個很倒楣的人吧。然後,大森的情況,死因則是因為和公司其他員工一起參加會議的路程中發生交通事故的關係,而這個人還是一個熱衷於解決飢荒研究的人,大概可以算是這裡面最值得存活的人吧。

然後,高橋是一個賭性成癮的人,當然,其實只要沒有做過更多的壞事的話,而敗掉了又是自己的財產的話,那也不是別人可以說什麼的事情。他的原本的死因就是因為同棟樓裡的人不小心釀成火災而被燒死的狀況。

接著,橫澤的死因則是家被一個高中生縱火,然後,和八歲的女兒一起被燒死了。而這個人比較人渣的部分,大概就是外遇了吧。

至於剩下的,坪井、鄉間和天童三個人都是被一個叫做麻生的原刑警殺了,這個麻生是一個以專門制裁逃過法律制裁的人渣為志向的人,所以,在坪井的事件中可以看出這個人肯定是個騙女生到自己的讀書室中性侵的垃圾的關係,因此,其他兩個人被列出的罪證肯定也是十之八九是真的。

最後的毛利,人渣的部分大概就是因為他是主述者的關係,因此,就會被特別地被放大。不然,他的部份,大概就是和高橋以及橫澤差不多等級的渣男而已。然後,原本的死因就是因為變心而被前女友由子殺死。

那麼,接下來就來說說我自己看完之後推測這個故事的真實狀態好了。

基本上,雖然故事的開端是從R9開始的,但是,很明顯地,風間和池田在R10死去之前,已經經過了十次這個重啟的狀態,完整地重複度過了這十個月十次,而在R10的時候沒有順利地過完就是了。因此,在這個故事中的實際狀況到底是會怎麼樣的呢?特別是剛看完《愛的成人式》不久的情況下,就會特別地想要去推測出來。

所以,如果要確認真相,使用時間軸來判斷,一向是最不容易出錯的方法。但是,畢竟這個故事就如同風間所言,是無法使用一般正常的年份來表達的關係,因此,直接套用他們的Rn年份,也就肯定是最不容易出錯的方法。

那麼,接下來就從這個故事可能最早的時間點開始吧。

從風間和池田的說明可以得出,R0就是他們所謂的原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他們因為意外的狀況,和一位叫做大瀧的人和他的秘書,四個人在R0的十月三十日搭乘直升機誤入時空裂縫後,經過了在黑暗的墜落感之後,意識回到了該年的一月十三日。然後,進入了他們的第一次重啟R1,四個人都覺得很不可思議,但是只有風間和池田兩人在R1的十月三十日又再進入這個時空裂縫,並確認了這個重啟是可重複性的。而,那位叫做大瀧和他的秘書,據池田和風間兩人的說法是這兩個人並不想再次重啟,選擇留在R1的世界,如此一來,這兩個人就可以在R1的世界中繼續活過十月三十一日。而且,這兩個人也會因為在其他的世界中,也都不會搭上這部通往時空裂縫的飛機的關係,所以,除非風間或池田特意去害死他們,否則他們兩人在其他的世界中,也肯定都可以繼續活過十月三十一日。畢竟這裡,就像風間所說的,要可以繼續重啟,維持自由之身是很重要的,因此,他們在R10之前的其他世界中應該真的是不會去做殺人的事情搞得自己無法逃脫。由此,可以看出,大瀧和他的秘書這兩個人可以說是這個時空縫隙所造成的重啟經驗中的最大勝利者,也就是在原世界中雖然因為誤乘了死亡飛機而失事消失,但是,因為這個重啟的恩惠後,可以得到一個在其他世界中都不用再經歷這種恐怖經驗的庇護。

那麼,這裡就會出現一個比較特別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風間和池田兩人會想要去進行第二次重啟呢?畢竟,大瀧和他的秘書,他們就不會想再經歷一次這個經驗,這其中的差異是什麼呢?我認為,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對自己的現狀滿意與否的關係。

也就是說,在知道重啟的方式之後,要考慮是否再度重啟的判斷其實是困難的。在R9的時候,因為風間和池田其實是一直到要出發的最後一刻,才讓這些訪客知道是要透過搭乘直升機的,也就是說,這樣的狀況下,也就不會在當下聯想到其中比較嚴重的事實。那就是,如果其實重啟是假的話,那麼,這一天就會是自己在人生中的最後一天的這個意涵。更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重啟之後的狀態更是一個危機,畢竟,除了經歷過多次有意識重啟的風間和池田可能可以準確地知道自己在一月十三號的那個時間點是怎麼樣的狀態外,誰可能可以清楚地記得自己在從前的哪一個特定的時間點到底在做什麼事情呢?因為不能的關係,所以,在不知道的情況下重啟成功了,發現自己並不是像風間或者是鮎美一樣躺在自己的床上的時候,那麼,就有極大的可能性會發生像高橋一樣,在開車行進中,一重啟就立刻車禍身亡,遠比自己原本的命定時刻更早被蒙主召恩。

因此,在知道重啟的方法之後的人,會在這一個時間點願意妥協的人,肯定是仍對現狀不滿的人才有可能。因此,大瀧和他的秘書應該是本來對自己的現狀就沒有不滿意的人,而因為是誤入的關係而得到的重啟R1生活的風間和池田就是因為在R0中根本就沒有準備好的關係,才會希望可以在自己準備好之後再重來一次,狀況就會如同R10的時候的毛利一般,只能放棄掉這個失敗的R10,改將一切希望寄託在R11上面。

因此若問,R0R1的世界是不是相同的?我想這個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為他們四個人的結果在兩個世界中就完全不一樣的關係,就會如同毛利在R10的經驗一般,只有在不涉及自身的狀況下,才可以順利地重複,並進行預言。一旦涉及了自己或者是相關重啟者的時候,那麼,就會變得無法判定下一步會怎麼樣,而像是一般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一樣的普通人,而顯不出自己可以預知未來的超能力。

也就是這樣的關係,我認為這兩個人在R0的時間點,肯定是一個不關心時事、甚至不知道周圍發生什麼事情的人,也就是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他們滔滔不絕說出自己的罪狀的時候,真正主動性地做出干涉行為是從R2開始的。因此,因為意外的關係才從R0到達R1的兩人,在R1中才可以將這十個月中對自己有利的事件都先準備好,才可能可以在R2中試圖讓自己滿意自己的人生。

R2中,池田的干涉行為就是出資給一間他喜歡的店,好讓那間店主可以繼續經營下去,而這個行為,剛好就造成了毛利得以在R2中不用因為變心而被由子殺害的事件。因此,雖然在R2中,他就會像在R9一樣,被由子狠狠地甩掉就是了,但是,至少在R2的世界中,他應該可以順利的活過十月三十一日就是了。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既然是這樣的話,又為什麼他們兩個人依舊不滿意R2的狀況,要繼續前往R3呢?

在這裡,我的看法是這樣的,雖然對於風間的部分,我不是很確定,但是,池田肯定是這個原因的,他太想要成為神的這個角色了。以背景來說,他因為是高爾夫選手的關係,這個部分應該就如同在R10的時候毛利去到他家的時候的判斷一樣,本來就有錢了,所以,他不滿意現狀的理由肯定不是為了要得到更多的錢或者是更富裕的生活。因此,這樣的人,在得到這樣的神力之後,通常就是會把自己膨脹成為神的角色。當然,風間的部份還是可以勉強推論一下的,因為他是一直到R4的時候開始才可以每一次重啟都在二月就可以搬到高級大廈住,因此,可以判定,他是一直到R3的時候才終於掌握到可以在最短的時間賺到可以住到這樣的地方的方法。也就是說,R2的時候的他,大概還是對自己的狀態不滿意,因此,才會繼續前往R3

然後,在R3開始,池田因為對R2發生的事情感到有趣,而進一步調查,甚至成為了毛利打工的店的常客。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和風間開始去觀看死亡現場了。同樣地,因為鮎美的事件是風間所待的航空公司的事件,所以,我想一開始肯定是為了要救那個同事才避免了這個事件的。但是,因為風間本身的人渣因子太高的關係,所以在R5的時候,才會積極地追求鮎美和他交往。然後,這裡也就不難聯想到,當風間對毛利說在R5的時候有過麻煩的事件的那一次,肯定就是和毛利在R10遇到的狀況相似,把鮎美弄懷孕了,無法脫身。然後,就在鮎美命定遇難的那一天,袖手旁觀地看著事件發生。

因此,在客觀條件下,他當然沒有殺人,只不過,在自己的主觀意識中,我相信,這個風間應該就是在這一次的過程中,如同毛利在R10所經歷的狀況一樣瘋魔化了。

到了R7R8,他們開始找訪客,並且對這些死者置之不理,所以,所有的事件也就一再地重演,換句話說,每一次的重演,就相當於他們每一次的不作為殺人,因此,我想,雖然現在的科學無法得知意識到底實際上是什麼東西,但是,如果要以能量作為概念來看待的話,那就是,他們的這個能量肯定是已經逐漸地活化到接近崩壞的不穩定狀態了吧。

當然,就像我前面提到的大瀧和他的秘書一樣,沒有什麼特殊的情況下,這些參與了R7R8的訪客,是不可能想要繼續下一次的行程的。理由當然就是,對任何一個正常人來說,是沒有理由得要這樣不斷地重複經歷死亡的經驗的!所以,因為風間和池田如果如同他們在R9的說明一般的話,那麼,這些訪客應該是絕對不會有那種非要十月三十日也要再去重啟一遍的理由,特別是,他們在前一次的過程中,還得到了可以先預習的機會,通常應該是可以得到滿足的重啟人生,也根本就沒有必要像風間和池田這種已經瘋魔化的人做一樣的事情。

但是,R9所請來的這些訪客卻是不相同的,他們雖然在R9的時候,被風間和池田所救,才得以活到十月三十日的,卻在進入R10的時候,不再具有這個優勢了。因為這兩個已經瘋魔的人,是已經瘋魔到把自己當作神的角色,笑看著無助的凡人垂死掙扎的狀態。所以,接二連三的死亡事件逼近後,對於這些訪客來說,如果只是一般的殺人事件的話,那麼,還可以在抓到兇手之後,就得以解除危機了。然而,實際的狀況卻是,需要對抗的是自己的命定死亡時刻的時候,這就會演變成,「要是早知道的話,那我才不會讓自己這樣成為別人的玩具」的這個想法。因此,在這群人中得知到真相的天童和毛利,當然就只會走向非去R11不可的狀態了。而天童的情況,基本上他應該是和池田最類似的人,從剛到R10的時候,他就已經想要再次參與重啟了(當然大森也有這樣提到,可是他的理由並不是想要成為世界的神,而是更崇高地希望可以更快解決糧食問題,不然也不會這樣輕易地被風間一語道破的時候就放棄),而他更激烈的部分,大概就是瘋魔到想要成為新的神的狀態了,而且還是獨一無二的神,所以,他才會去自己學開飛機,甚至非殺掉風間和池田不可,就算殺不掉至少也要讓他們不能去到R11

不過,正是因為池田和天童幾乎是完全一樣的人的關係,所以,他們兩個當然就只會走上自相殘殺的末路。

因此,到了最後,成功去到R11的人只剩下毛利。可是,因為在進入時空縫隙的前夕,他的腳中彈了,再加上,一月十三號的那個時間,他正因為送由子去車站的關係,在戶外。

在那黑暗的意識中,其實他已經回到了R11了,並且成功地重啟了他的身體,因此,當他還沒有真正醒來之前就因為想要確認疼痛感是假的而移動雙腳的時候,身體就在這個時間下走上了原本的他不會去的那個位置,接著,被迎面而來的車子撞飛,墜入了真正的黑暗。

而故事也就結束在這個地方,因此,就如同風間在書裡面會對自己在前面度過的世界稱為前世的情況,要將這些不同的世界的重生稱為輪迴當然好像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當然,我是認為,這個故事絕對是完全沒有愛的成分就是了,所以,因為故事裡面根本沒有愛的成分存在的關係,就會覺得加上個「愛的」實在是非常地不切題。

然後,最有趣的地方大概就是,當發覺到R11的世界中,除了毛利以外沒有其他的重啟者,而毛利在重啟的當下就身亡的情況下,這個世界會怎麼樣呢?

很明顯地,因為沒有池田的資助下,那個他常去的店依舊會頂讓換老闆,雖然並不會發生因為老闆沒有辦法繼續資助女兒生活費、導致女兒去酒店上班而衍生的落合大學生事件,畢竟,那個大學生已經在更早的時候出車禍身亡了。但是,因為兩者本身的關係就不是那麼直接的緣故下,所以,池田才得要在R3中成為斑比娜的常客來調查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其中的關聯性。

也就是說,除了落合大學生事件消失以外的每一個事件都會因為沒有干擾者的關係,而依照其原本的節奏運行。所以,當時間到達了十月三十日的這一時刻,大瀧和他的秘書就會叫風間開的直升機來移動並且順便載池田,並在那個位置被捲入這個時空縫隙中。換句話說,這個R11根本就是R0,因為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讓這些人更動他們原本決定的行動,所以,他們只會像大森的軟體一樣,依照著自己原本的意志行動,然後,R1R2、一直到R10也都會再度展開一樣的劇情,並在最後,毛利進入了自以為的R11的瞬間,一切又再度地回到了風間和池田的R0。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說風間和池田肯定是這個故事裡面最渣的人,因為,只有他們兩個,不管在哪個世界裡面,都永遠活不到十月三十一日。

也就是這樣的關係,還會有什麼比《リピート》這個詞更貼近這個故事呢?

2018年6月16日 星期六

《愛的成人式》的讀後感

這本書是日本作家乾くるみ (中文譯名是乾胡桃) 的作品,日文原名叫做《イニシエーション・ラブ》,也就是將英文的「initiation love」以日文片假名來表示。

本書在日本是2004年發行的,而中譯本則是在2015年發行的。原本,我是不知道有這本書、也不認識這個作者的,之所以會知道這本書的原因,完全是因為在不久前,日本有一部電視劇是以這位作家的另外一本小說為原作所改編而成的,劇名叫做「リピート〜運命を変える10か月〜」。對我來說,這部電視劇就是屬於還能看,但是,絕對稱不上好看的狀態,但是,由於題材其實挺有趣的,一開始的鋪成也還不錯,只是隨著集數,女主角和男主角讓人厭惡程度不斷提高的狀況下,就讓我有一種越來越看不下去的感覺,雖然最後還是勉強地撐到播完。

因此,上網搜尋了一下相關的評論,發現這個故事的原作似乎還挺讓人推薦的,查了一下,知道大部分的圖書館都有進這個作者的兩本書,中文譯名分別是《愛的成人式》和《愛的輪迴式》,後者就是那個電視劇所改編的原作。因此,就從圖書館將這兩本書都借回來了。

這兩本書在日本都是在2004年發行的,而順序則是《イニシエーション・ラブ》先發行的,因為我順利地將兩本書都借到手的關係,所以,就想說那就按照出版的順序來閱讀好了,而看完這本書、到意識到是一個怎麼樣的故事之後,果然有很多的想法想要表達,因此,雖然還沒看過另外一本,但還是先來針對這本書來發表一下感想吧。

先說一下,我閱讀本書時候的狀況好了。首先,這本書是被放在推理小說的類別,然後,在書背也寫了很多像是賣得有多好、有多少人推薦等等的內容。翻開之後,裡面也有一長串的推薦序,然而,既然是推理小說,先看這些內容就很容易被劇透的關係,所以,我一向閱讀推理小說的做法都是沒有看這些推薦內容地直接閱讀正文(特別是我在看書前完全沒有看過相關的衍生作品的時候一定會這樣做,除非正文的內容實在是讓人難以單純地繼續閱讀下去的時候,才會先去看看別人的看法,再決定要繼續看下去還是就放棄算了)

這本書在目錄頁的部分,就很特別地分成了side-Aside-B,兩個部分又各分成六個小章節。因為我到底也算是看過不少推理小說的關係,自然對這樣刻意的呈現是有所留意的,心想著,這本書大概會是那種針對同一個事件有兩方不同視角的那種做法。

然後,因為對故事沒有概念的情況下,因此,也就繼續依照頁數看正文內容下去了。這是使用第一人稱的方式敘述的故事,這種敘述方式並不少見,而第一人稱的主角是一個叫做鈴木夕樹的男大生。故事的場景是從這個男大生被朋友拉去參加聯誼之後,認識了女主角成岡繭子,並且對這個女生一見鍾情,然後,兩人從一開始和聯誼的同伴一起行動到兩人單獨地見面,最後互表心意,並且結合,成為男女朋友。side-A就結束在這裡,基本上,如果不是因為一開始就知道是推理小說的話,我一定以為這是個很普通的愛情小說。因此,就想著,大概重點會放在side-B,因此,就接著繼續看下去。

結果,side-B的開端,依舊是的第一人稱的表現,主角也依舊是鈴木。這時候,讓我感到有一點失望,因為,我看推理小說的時候,通常都沒有先翻後面看結果的這種習慣的關係,所以,我原本一直以為side-B應該會是女方視角的,結果發現不是的時候,確實是讓我感到有一點失望。

然後,side-B的開端,這個鈴木已經畢業了,而且還工作了好一陣子了,並且被公司調到東京,接下來,這個人在東京的時候,就遇到了美麗的女性同事,然後,被那個女人吸引,從一開始每個禮拜都要特地回靜岡,到漸漸地越隔越久才回去。而過程中,繭子月經沒來,他一開始還說如果是懷孕的話就要和人家結婚的,但在確定懷孕的時候,卻是要她去拿掉孩子。這人渣的狀態,幾乎讓我快要忍無可忍了。

因為這個side-B就是在描寫一個人渣劈腿的心路歷程的故事的關係,讓我一直很忍耐地看,過程中當然也是覺得很奇怪,像是,這個鈴木在side-A的時候,明明就是一個從沒有女友的純情男,這樣的人,怎麼可以在這樣兩、三年(當然是從他大四的時間點開始計算,加上可能已經工作了快一年了,得出的兩年以上的時間長度)的過程中,搖身一變成為一個花美男似地,那種像模特兒一樣的女人會在一群男人中比較喜歡他。然後,還有,明明前面不是說是數學系的,怎麼,到了這裡又突然變成物理系的。而那時候,因為實在是太受不了這個渣男的關係,所以,心裡還在想說,這是怎樣,作者筆誤嗎?

當然,在side-A中去海邊的時候,提到明石刀秋刀魚的男女七人日劇的時候,因為沒有想到這個故事可能是發生在那個時間的關係,心裡還想著,竟然會出現這麼舊的戲劇名稱。這部日劇有年代到我雖然聽過片名,也知道當年很紅,但是看都沒看過的說。還在想說,這些人竟然會拿這麼舊的日劇來閒聊,只不過,倒也沒有特別在意。當然,也就是因為實在是沒有看過這齣戲的關係,因此,對劇情和到底有多少部的這些知識可以說是完全都沒有,也就不會特別注意了。

總而言之,因為心裡面一直想著是推理小說的關係,所以,當這個side-B就結束在這個渣男抱著他的新女友,心裡卻想著舊女友現在在幹嘛的時候,我簡直就是目瞪口呆,心想著,這是什麼!甚至呆然到直接無視掉最後他這個現任女友呼喚他的名字是辰也的這件事情!

當然,其實對我來,就像那個數學系和物理系的部分是一樣的,我應該在看書的當下也是有注意到,而不是完全被後面的解說所提醒。只是,我在當下就是在心裡面抱怨,這個作者的編輯應該要好好的確認內容,才不會這樣錯誤百出。

總之,看完的當下,幾乎都想要摔書了,不知道我到底看了什麼!甚至不知道,這本書到底推理在什麼地方了!這算是哪門子的推理小說!

簡單地說,如果說這本書不是放了那麼多的推薦序和後面還有請人寫解說的話,我大概就是覺得我看到了一本難看到無以復加的愛情小說了吧。畢竟,管他有什麼理由,渣男都是不值得原諒的,當然,其實就算是知道這本書在玩什麼把戲了,這個渣男依舊是不可原諒就是了。只不過,至少不覺得那麼氣了,大概是這樣的感覺吧。

不過,知道了這本書實際上在玩什麼把戲之後,就不自覺地佩服起這個作者的手段就是了。畢竟,這種明目張膽地要讀者當偵探的推理小說,對我來說,應該是第一次看到吧。

當然,這樣一來就知道,我絕對不是一個可以做偵探的人了,畢竟,如果沒有這些解說和推薦文的話,我根本就不可能憑自己的能力察覺到這本書的戲法。雖然,我自己是這樣覺得,我不能說沒有注意到那些線索,但是,對我來說,大概是因為是看翻譯書的關係,而翻譯書的內文出錯真的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所以,不管是上面列出的科系的不同、還是名字的不同,我全都只是覺得這本書的錯誤率也未免太高了而已。然後,這本書的表面故事又是我最不喜歡看的人渣故事,因此,到底人渣有什麼秘辛和辛酸,坦白說,我一點都不想要幫他找答案,因此,假設沒有這些解說和推薦文的話,我是肯定是不可能再翻閱這本書的任何一頁,大概就是這樣的狀況吧。

因此,在看了書最後的解說的時候,一開始也沒有想太多,心想著,原來,不只男的是人渣,女的也很爛。大概就是這樣的想法而已,只不過,因為這樣的關係,腦子裡開始不斷地浮現起先前看到的內文內容了。因此,就會碰出了一個「真的是這樣嗎?」的想法,雖然沒有到整本重看,但是,重要的場景又再翻了一下,進行了確認。所以,我想真正讓我想要表達的就是,那個side-B的鈴木辰也和他的新女友確實是男的渣、女的爛,但是,本書的女主角成岡繭子真的也是個爛女人嗎?這一點我就覺得有一點值得存疑了。

那個解說是這樣描述的,因為side-Aside-B是錄音帶的兩邊,一邊在轉動的時候,另一邊也正在轉動,所以,兩個故事是同時在發生的。這一點我算是同意,但是,也不完全同意。而讓我後來察覺到最有問題的說法,大概是這句「繭子同時與兩個姓鈴木的男生交往,且比辰也與美彌子出軌的時間點還早」。這一句,我真的覺得非常地有問題,既然知道紅寶石戒指是關鍵的話,為什麼還會得出這樣的說法呢?不能理解,真不能理解,所以,才會讓我很想要替女主角成岡繭子說幾句話吧,畢竟,有看這本中譯本的人,應該都會看過這篇解說。如果大部分的讀者都被這篇解說誤導的話,那成岡繭子真的是太悲慘了!

首先,什麼樣的情況下叫做同時交往?交往的定義又是什麼?

是在一群男女一起出遊的情況?還是一對男女單獨外出的情況?還是兩人已經互表愛意甚至結合的情況?

如果是一對男女單獨外出的情況被算是的話,那麼,鈴木夕樹和繭子開始單獨外出的時間點確實可以稱為是同時交往,畢竟,那個時候,繭子確實還沒有被那個人渣明確地甩掉。可是,即便是這樣,時間點真的有那個人渣和他的小三兩人獨處的時間點早嗎?因為,這個人渣和他的小三第一次單獨吃飯的時間點是在他們加班後,那個時候,繭子都還沒有跟他說她懷孕了,也就是說,這個時間點肯定是早過繭子和鈴木第一次單獨去酒吧早。還是說,因為是工作的關係,就可以合理化這樣的行為?這是很明顯的雙標了吧!

而,如果要說交往的定義是在男女互表愛意甚至結合的情況的話,那麼,也肯定是那個人渣的時間點比較早。在side-A中,去網球場打網球的時候,繭子已經沒有戴紅寶石戒指了,而對應到side-B的話,那麼,那個時候,這個人渣鈴木已經單方面提分手,而也收到了繭子寄還給他的戒指了,這樣的話,兩人就應該算是已經分手了吧。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的成岡繭子已經是人稱為單身的狀態了,這樣,她真的有必要被說成是同時交往兩個姓鈴木的男生?

當然,以故事的脈絡來說,成岡繭子確實是在感覺到遠在東京的男友已經變心的時候,就開始尋找備胎,這一點不可否認。

可是,我還是覺得,即便在side-A中針對繭子的描述全是因為鈴木夕樹的視角而有所美化好了,繭子也肯定稱不上是人盡可夫的狀態。何況,只要考慮到,當時她的人渣男友害她懷孕,人又遠在天邊,她難道連和朋友出去玩散散心都不可以嗎?至少,在他們這群人一起去打網球那天晚上之前,她根本就沒有做什麼逾矩的事情。

也就是說,在繭子和夕樹互表愛意並且結合之前,她的行為不過就是和一群男女朋友一起去聯誼喝酒、然後去海邊玩。而在海邊玩之後的一個禮拜,夕樹打電話給繭子,兩人之後單獨出去的那一次,也不過就是喝點酒後就各自回家。接著,下一週就因為謊稱便秘而暫停活動,而這個時候對應到side-B的內容,正是那個人渣要她去拿孩子的時間點。這樣,也能夠說繭子同時腳踏兩條船?

就不用說,那個人渣還在side-B的時候一直提他沒有內射過的關係,暗指著這個繭子應該劈腿的內容,沒有細查的話,就會很容易讓讀者因為這個故事是從side-A開始的關係,而以為這時候的這個孩子說不一定真的是另一個鈴木的,而不是這個人渣的!

沒錯,繭子確實是刻意地讓鈴木夕樹改變外貌和行為以形塑出一個和那個人渣很類似的形象,甚至,用了一個很癟腳的理由硬是要將夕樹這個名稱可以變成匿名阿辰的做法,都會讓人覺得她這樣將鈴木夕樹當成備胎的行為真的很過分。可是,我還是認為,就算她刻意稱夕樹為阿辰的行為很過分,但是,要將這樣的說法解釋成,她同時劈腿多人,所以得要將每一個男友都稱呼成阿辰的這種說法,就覺得有一點誇張。畢竟,這個女生在故事裡才二十歲,故事背景還是在一九八幾年的時代,光是和鈴木辰也交往的時間就有一年多了,也就是說她在十九歲、甚至是十八歲的時候就和鈴木辰也交往了,過程中,鈴木辰也也是到side-B的這個時間點才去東京的,在他一直都在靜岡的時候,同樣一直待在靜岡的繭子有辦法同時和多個男人交往而不被察覺嗎?

因此,假設在這個人渣還待在靜岡的時候,繭子並沒有其他的男友的話,那麼,鈴木夕樹肯定就是她在那個人渣之後的第一個男友,這樣的情況,與其說她是要讓每個男友都稱為阿辰。不如說,她是因為被一個她稱為阿辰的人渣傷透了心,所以,才需要去尋找一個看起來像她想像中的阿辰,可是,卻不是那個人渣的人,而是一個比那個人渣老實、而且更愛她的人,會更加地合理一點。就好比說,在side-B的時候,那個人渣因為在分手後播錯號碼而打電話到繭子家的時候,繭子接聽電話的時候是問「是阿辰嗎?」當然,這個時間點,因為這個人渣沒有開口的關係,她確實應該是以為是夕樹打的,才這樣問話的,畢竟,她已經將紅寶石戒指寄還給這個人渣了,實在是沒有理由會在第一個時間會覺得來電者是這個拋棄她的男人。但是,在side-A中,夕樹第一次打給她的時候,她可是稱呼他為鈴木先生,也就是說,她是分辨得出來來電者是誰的!因此,我認為,要把她稱兩個人相同暱稱的這個事情當作是她慣性劈腿的證據的話,我忍不住產生疑問了:真的有必要這樣醜化一個被劈腿的女生嗎?還是說,有什麼理由必要替那個人渣找藉口呢?

當然,一旦知道了side-Aside-B的視角果然是不同人的時候,side-A的鈴木夕樹就得以立刻和那個人渣分割,而被洗白成正派角色,畢竟,總不能因為side-B的人渣也姓鈴木,就說姓鈴木的男人都會劈腿吧。

因此,對應了兩側事件之後,便可以知道本故事真正最終的時間點應該是在side-A的最後。這是因為在side-B中的最後的時間點,十一月還沒有到,秋物語還沒有播完,但,side-A的最後時間點鈴木夕樹已經通過了十一月六號的駕照考試了。因此,即便那個人渣看起來像是沒有得到報應的樣子,但是,至少故事的最後不是一個才二十歲左右的女生因為被初戀人渣拋棄而傷心欲絕地結束,真的是太好了。

而且,鈴木夕樹在故事中還是個會為了繭子做任何事情的深情男,與其要想著side-B的脈絡是他們必定要走向的未來,還不如想著,side-B的故事只不過是讓繭子轉大人來獲得真正的幸福的成人式會好上許多吧。

而那個人渣和他的升級成正式女友的小三,男的就是永遠抱著這個想著那個,女的則是永遠被想著別人的男人抱,並且,兩人都可以繼續使用著「initiation love」的這種鬼話來合理化他們想要劈腿和想搶人的男友的行為之正當性。


2018年6月8日 星期五

《ナミヤ雑貨店の奇蹟》的讀後感

這是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作品,中文版的譯名為《解憂雜貨店》,這是本銷量非常驚人、評價也一致性正面的書。因此,知道這本書也不是最近的事情了,只不過,因為這本書在各個圖書館中都人氣非常高的關係,即便每個讀者都很遵守借閱規定都得要排隊一年以上,然而,如果還有讀者逾期的話,那麼,要拿到書的時間點就更是遙遙無期了。

當然,如果真的很想看的話,只要肯花錢,要買到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只不過,雖然我看過不少本東野圭吾的作品,但是,好像也還稱不上是粉絲的關係,而且他的作品數量之驚人,既然連每一本都看過都做不到了,自然就更不可能每一本書都買,所以,雖然對這本書算是頗為感興趣的,但是,卻遲遲沒有機會拜讀。

去年,日本製作的改編電影上映了,當然,我也不是第一時間去看。只是,如果只想知道故事內容的話,看電影應該還是算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就足以了解故事大綱的方案。除非,那個改編電影是一個非常差勁的改編。

因此,我就看了電影了。

基本上,要說很難看的話,我覺得也還不至於到那個程度,但是,要說有多好看、故事有多感人的話,那我還真的是一點都沒有感受到。看完電影之後對這個故事的情緒竟然和剛看過預告片的時候幾乎沒有太大的差異感,以我的情況,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了吧。

這就讓我覺得很莫名其妙,因為這本書的評價是這樣的高,銷量是這樣之驚人,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中都在各家書店的銷售排行榜上佔據甚久,就讓我變得很想要看看原作到底是怎麼樣的故事,心想著該不會又是一個被魔改的作品?畢竟,以我的經驗來說,日本的真人版改編一直都是品質參差不齊的,而且,大部分的時候改編的效果都很差。只不過,其實這部電影的評價也還不至於到那種程度,搜尋了網路之後,還是看得到有不少人的評論是說在電影院哭到難以平復等等的言論。畢竟,我不是去電影院看的,所以,可能臨場感會有一點差異吧。總之,就是一種搞不清楚到底為什麼這個故事感動不了我的疑惑,大概就是這樣吧。

然而,就像我上面說的,各個圖書館的預約人數都非常地驚人,而電影讓我這樣無感的狀況下,要我自己花錢去買書也是一個很難採取的行動。所以,因為有不少的圖書館是會進日文原書的,而日文原書和中文譯本相較起來,排隊的數量就低上不少,因此,我應該是等不到兩個月,就順利地拿到書了。

這本書的原名是叫作《ナミヤ雑貨店の奇蹟》,其中的ナミヤ算是一個日文梗,也就是ナヤミ的變寫,當然,其實更是代表著雜貨店店主人的姓氏浪矢的日文讀音,所以說,翻成解憂雜貨店也不算是不切題,只不過,對我來說,這本書裡面出現的人物,嚴格說來並沒有誰的煩惱真的被解決了,所以,果然還是原本的名字才是最貼切的吧。當然,我也是可以理解,代理出版社的考量可能是,如果翻成浪矢雜貨店的奇蹟作為書名的話,既無法傳達日文變寫的這層意涵,而且可能會讓完全對這本書沒有概念的人,看到書名後會連翻閱的興趣都沒有才會取這個譯名的吧,當然,這完全是我自己的猜測。

先說一下我在閱讀的時候的感想吧,基本上,在書中,是由五段不同人物的視角所構成的故事,而電影中只有選取其中三段的內容放入劇情之中,書中的第一篇的來信者被換置成第二篇的主視角人物,而第四篇的故事則是被完全地刪除。

電影的一開端敦也等三人進入到雜貨店的內容幾乎可以說是還原度相當之高,所以,我在閱讀書本的時候,書中的人物在腦內形成的畫面確實是被那些演出該角色的演員所替代,只是,其實我第一次看電影的時候,由於完全沒有被感動到的關係,所以,雖然在看書的時候腦中構成的影像是會將這些演員代入角色的形象,但是,對電影實際上演了什麼卻沒有什麼太深刻的記憶就是了。

然後,書籍的閱讀過程中,書中有不少的情節確實是讓我會產生鼻酸的情緒,而除了第一篇中的來信者的內容和第四篇的內容外,其他的內容明明就都有被放到電影裡面,因為對那些角色所演出的演員是有印象的記憶中,就讓我不能理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所以,在看完書的當下,我又再看了一遍電影。然後,我非常地確定了,我對這部電影還是真的無感,即便在看完書的當下立刻就再看一次仍然沒有改變我的觀感。當然,要說還原度的話,我認為這個電影作品已經算是相當盡力了,當然,如果真的有心的話,肯定是可以更好,只不過,如果只是要評比改編作品的還原度的話,那麼,這部電影也已經算是水準之上了。

因此,我覺得奇妙的地方就是在於,為什麼明明就算是高還原度的情況下,卻還是不能感動到我呢?(在此,我必須要強調,我應該不是一開始就對這部電影有什麼偏見,因為,裡面也沒有我特別不待見的演員存在。當然,我更不是其實對這個故事沒有感覺,否則,我就不會在看書的時候會不時產生鼻酸的情緒了。)

當然,我也知道,要在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內將這個故事完整地重現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了。只不過,除了第一篇和第四篇的內容以外,這本書中所敘述的故事幾乎都被重現了,那麼,為什麼會沒有辦法傳達出書本中的文字感動人的效果呢?

當然,這本書因為很受歡迎的關係,我想故事內容應該是絕大部分的人都很了解,不過,我還是決定將我自己看到的內容再簡單的敘述一遍好了,只是我在評比的時候肯定是會將電影也拿進來一併比較,所以,如果對電影的負面評價過於激烈的話,那麼,也請原諒,因為這個電影是一個將會感動我的故事拍成讓我一點感覺都沒有的作品,我到底要怎麼樣說出好評價呢?

首先,第一篇的故事,是從敦也、幸平和翔太三人的角度開始切入的,一開始無法明確地得知他們三個人到底做了什麼,不過從不敢叫計程車、怕被司機記得的情況,就不難得知他們肯定是做了什麼非法的事情,這一點是很明確的。只不過,其實就算將第一篇的內容讀完,也不太可能明確地知道他們到底是做了什麼要不得的事情。這當然是東野圭吾敘述手法的魅力,讓人可以在看似毫無關聯的故事中,逐漸地發現其中的連結性,並且產生一股恍然大悟的特殊體驗。

而,進入到這間雜貨店中,幸平發現了從鐵捲門投入的信件,到翔太察覺到來信者其實是一九七九年的人等等的細節,這些劇情,因為電影將信件內容直接換置成第二篇的魚店音樂人的原因,並將信件內容直接替換,就變得這一篇的趣味性幾乎都沒有被呈現在電影之中了。

該怎麼說呢,對我來說,人是一種微妙的生物吧,只要對一點點的狀況產生了一點點不一樣的反應,其實這就不太可能是相同個性的人了,因此,這些可能是因為片長而刪減和換置的內容,就這樣讓這些角色變得與書裡面所描述的角色產生了落差,隨著變異越來越大之後,這基本上對我來說,就已經是完全不一樣的人了,而不一樣的人,卻又做出了相同的行為的時候,這所造成的違和感就會大到讓人無法忽視,因此,我認為這部電影之所以感動不了我的原因,很大的一部分就是在這個地方吧。

書中,這個第一篇的故事,來信者是一個不太透漏自己的明確訊息,只說自己是一個有機會可以參加奧運的選手,然後男友,也就是自己的教練的人,在這個時間點得了癌症,快要死掉,而這件事情,他們兩個也不告訴家人,而她在這個時期更因為需要去集訓的關係,所以,連陪在這個男友的身邊都做不到等等的煩惱。

對於幸平來說,他明確地說出了,像他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有人和他商量煩惱的,所以,他想要回信,也就是這樣,才會讓他們正式被捲入了這個雜貨店所產生的奇蹟中。也就是這個原因的關係,幸平因為字彙量不足的關係,第一封回信幾乎不使用漢字的內容,這個趣味當然在電影中就完全不存在了。畢竟,因為電影的長度的關係,必須要刪減掉一些內容的這個因素,這樣的內容被刪掉似乎也不是太奇怪的地方。只不過,就像我剛才說的,人的行動都應該是要有脈絡可循的,只要這個脈絡消失,就會形塑出完全不一樣的人的個性。因此,當電影將這個第一篇內容刪掉之後,這三個人就只剩下小屁孩的形象了。

理由當然就是在於,在書中,幸平是真心地想要解決這個來信者的煩惱,所以,態度是友善和溫和的。而,由於時代的差異的關係,信件的內容是出現了代溝,所以,經由這個緣故下,翔太才會察覺到這個來信者是過去的人,並且找出她要參加的奧運是一九八零年的莫斯科奧運,同時也得知因為當時美國要抵制蘇聯的關係,最後日本沒有參加該年的奧運的事情,因此,身為未來人的他們,不斷地建議這個女生放棄奧運,快一點去陪伴男友。

然後,就如同這個女生最後的一封來信中所敘述的,因為她真正的煩惱是逃避,她想要逃避選不上奧運的壓力的關係,才會拿她的男友的病情來說服自己當作逃避的藉口的關係,因此,這三人以雜貨店的名義回覆給她的信件就如同看穿了她的這個可以稱作為卑鄙的企圖般,讓她完全沒有理會這三個人給她的建議。當然,如果沒有全力以赴就要參加奧運的話,這簡直就是瞧不起這個國際性的賽事了。因此,這個女生當然落選了,而在那之後才知道日本放棄參加奧運的這件事情,即變成是被選上的人反而會更加地難以接受的狀態,所以,她才會提筆寫下這封感謝函。

也就是說,這個女生嚴格說來就是一個很沒有禮貌的人,因為這個人如此之沒有禮貌的關係,對這三個本來就是社會最底層的存在的人來說,在這封信之後,立刻就收到了來自第二篇的主角的克郎的來信,因而寫下那些沒有禮貌的文字的原因,也就不難理解了。

也就是這樣的關係,這三個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不完全是小屁孩的這一點,沒有經過第一篇的鋪成,就無法讓人感受到,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因此,在看電影的時候,那樣省略的鋪成之後,看到他們的回信就會覺得,不論有任何理由,人都不應該是這樣沒有禮貌和臭屁的態度的,而且,如果不想要理會別人的煩惱的話,大可無視,而不需要寫出這樣無理的回信內容。除此之外,讓克郎在信件中的開端就寫下約翰藍儂昨天死掉的這種句子,我當然知道這是因為這樣一來就可以省略掉在第一篇中是經過多次來信才發覺的真相的這個部份,但是,光是這樣的信件的這樣的言論就輕易地認定來信者是過去人的這點,實在是讓人覺得很違和,當然,也就是這樣的緣故,這三個人是無知的小屁孩的形象更是從第一幕開始就深深地烙印在對這部作品沒有概念的觀眾心裡。

而且,最後害死這個克郎的理由更是讓人無法原諒的感覺,為什麼會這樣說,因為小說中的第二篇是以克郎的角度在鋪成的,該篇中,這三人是沒有出現在文章之中的,當然,有看第一篇之後,讀者在合理的推論下也會知道那個回信必然是來自這三人之手,但是,因為沒有這三個人的這一側的敘述的關係,因此,明知道那樣的言論會害死一個人的信件、到底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下才做得出來的這個部份,東野圭吾在這本書裡面並沒有明白地寫出來,當然,為什麼他們三個人要這麼做的理由是在第五篇故事中有描述的,但是,當下的情境依舊沒有被描述出來。可是,電影明白地拍攝了出來,因此,這三個人就變成了,不但一開始就態度惡劣和臭屁以外,而且還形塑出明知道自己寫的信的內容可能會害死人的這件事情都可以毫不在乎地做出來,因此,除了很差勁和教養不好的小屁孩的形象外,基本上,這三個人也就沒有其他的特質從這部電影中被傳遞出來,至少我兩次的觀看經驗都是相同的。

當然,其實東野圭吾並沒有要讓這三個人背負殺人的這個罪名,雖然他們自己可能會這樣認為,但是,實際上,第二篇的主角克郎因為已經和他的父親做了男人間的約定的關係,本來就已經放棄繼承家業的事情了、要離家了,在那個時候才收到這封信的情況下,反而會激起他繼續創作、活下去的動力。我當然知道,這一點電影也是同樣的劇情,只不過,差異就是在於,書中因為沒有被明白地呈現出來,讀者可以替第一篇中人設還算不錯的三人找藉口的,但是,失去了第一篇的鋪成的電影,甚至還明白地將這一段三人側的視角拍出來的緣故,導致在不知不覺中,就在明明就沒有改變什麼主結構的狀況下,讓這三個人從書中所敘述的三個本性善良的孤兒院少年,變成了個性惡劣、態度臭屁,甚至毫不在乎地在故意的心態下害死人的三個小屁孩。

當每個角色都因為這樣些微地變動而變動了人設之後,隨著故事的進展,這個效應就更加地擴散,到達了幾乎難以收拾的地步,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

在書中的第二篇中的克郎,基本上和電影所形塑出來的形象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我想這完全就是因為這個悲劇的角色在書中被詳細地描寫了他的心境的關係,所以,這一段基本上和書中所呈現出來的畫面也是屬於還原度頗高的狀況。

但是,當然還是有所差異,因為書中明白地描述了克郎是任性地從大學休學,父母得知後特地趕過去,還對父母說什麼他要完成自己的夢想等臭屁的話語的關係,所以,看書的時候,就不難理解到,身為妹妹的栄美子怎麼可能對這個拋棄家業的哥哥友善?

因此,電影中克郎的妹妹的呈現和我看書時的感受是完全的不一樣時,我也搞不清楚為什麼電影要這樣敘述,就更不用說,當克郎回到家鄉的第一幕,應該是鄰居的角色竟然是向他寒暄他已故奶奶的事情。這個人,已經超過四年沒有出現在這附近了,能夠說出彷彿昨天才見過的對話,這個人的心態,我簡直就無法了解。所以,坦白說,我覺得這些劇情都是讓我沒有辦法入戲的主要原因,加總起來,就變成這樣沒有邏輯的劇情,只能夠冷眼看待的狀態。

當然,可能會有人覺得我是在雞蛋裡面挑骨頭,可是,我真的覺得,人的行動不會毫無目的的,如果這個人是很親近的人的話,那麼,第一句肯定是你回來了啊?什麼時候回來的?如果是很疏遠的人的話,那麼,就根本不會和這個人搭話,因此,這樣的畫蛇添足的劇情,就弄得這部電影的劇情和小說的內容漸行漸遠了。對我來說,甚至不知道為什麼這個部份要這樣呈現,完全不能理解,而這種莫名其妙的畫蛇添足的橋段在這部電影之中,真的是多到讓人想不吐槽都很困難的地步了。

克郎的這一段也就是要帶出丸光園這個孤兒院,同時,介紹セリ這個角色。因此,本故事裡面,克郎所創作的〈再生〉這個曲子必須要動人,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在看電影的時候,這首歌真是讓人無感啊,不論是劇中的克郎在夜晚中用口琴的演奏,還是火災後セリ在演唱會中演唱的版本,甚至是最後片尾的歌曲,我都完全無感,現在腦子裡面也是一個音都沒有浮現,當然,在電影中セリ在演唱會中唱一唱之後,莫名其妙地場景就跳到海邊跳著不知有何相關的舞蹈那裡,簡直就有種又臭又長的感覺、讓人極度恍神。因為我是在家裡用MOD觀看的,所以,兩次播到這裡的時候,我都很乾脆地去倒水,可見得這一幕的戲劇效果是多麼地失敗。

第二次看片尾演唱的時候(第一次看的時候,進片尾的時候有一種總算播完的情緒,因此,雖然電視放著繼續播,但是,人已經散場了,直到跳回主頁面之後,才去關電視的),有一種好像沒有那麼難聽的感覺,當然現在我的腦子裡面還是對這首歌一個音都沒有,第二次觀看的時候,因為是看過書之後看的,心裡就想著這首歌明明就應該是本劇的靈魂,為什麼會弄一首這麼沒有特色的歌曲,結果認真看了在片尾名單,一看,竟然是山下達郎的作品,片尾的版本應該也是他自己演唱的,忍不住就有一種,這人如果不是只把這首歌當作賺錢的工作隨便做做,大概就是江郎才盡了吧。

接下來,電影就要進入了我第二次觀看的時候幾乎已經是破口大罵的一段了。書中的第三篇,主要視角是來自店主浪矢雄治的兒子浪矢貴之。這一點電影並沒有更動,然後,電影更動的地方是對我來說,是更加核心的地方,因此,也就更加地不以為然。

基本上,電影將第四篇的內容刪除了,但是,在書中第四篇的篇幅卻是不下解謎的第五篇的份量,因此將這段內容刪掉,簡直就是把這本書幾乎一半的精華都刪掉了的感覺,實在是非常的可惜。而且,就像我剛才說的,這電影無意義地拍攝了那麼長的音樂MV的狀況下,要一直將刪減內容說是因為片長的緣故,就會有一種很說不過去的感覺吧。

因此,在第三篇之前,先來敘述一下第四篇的內容吧。第四篇是由一位叫做和久浩介的人物作為主要視角,這個人在中學的時候很喜歡披頭四。故事的開頭是他在網路上看到浪矢雜貨店的窗口限定復活的消息而回到這個他出生的故鄉來,然後,他找到一間披頭四的專門酒店喝酒等待窗口開啟的時間中,回想起自己的過去。這位和久浩介,正是讓這間雜貨店變成現在的諮詢模式的第一位諮詢者,因為原本這個雜貨店的做法就是將每個諮詢者的問題貼出來,並在那問題的後方給予真誠的回覆。而因為浩介的問題實在不是可以隨便公開的內容的緣故,所以,浪矢雄治才會將模式改成,晚上從鐵捲門投入後,白天再到牛奶盒拿取回覆的模式。

至於為什麼我會說這個第四篇非常的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因為,這個人,和久浩介在窗口重開的時候,投入的信件並不是他原本寫好的信件,他的信件其實是謊言,一個帶著善意的謊言。而這件事實,一旦對應到第三篇的時候,就會影響到,在那個晚上,雄治收到的信件中,到底有多少是說著真話的呢?

簡單地敘述浩介這個部分的故事內容的話,那麼,這個人就是一個小時候因為父親的事業成功而過著很奢華的生活,然後,後來父親的事業失敗了,要帶著家人在半夜跑路的關係,他在那天早上跑去看了披頭四的電影後,回來就將自己收藏的全部披頭四的片子都賣給了同樣喜歡披頭四的同學,只收了一萬元。並且,當他回家之後,他的父親不斷地暗諷他錢應該要拿出來,所以,他就在他們跑路的途中逃跑了,然後,被帶到警局,因為不願意透漏自己的身分的關係,最後進了丸光園。

在丸光園中,他就用著自己在警局中假造的名字生活了,直到這篇故事的開端時間點。他在丸光園中因為顯露出對雕刻的才能的關係,因此,就被介紹去做學徒,然後,在這篇故事的開端時候的他,也就是繼續依靠著這個技能得以維生。也就是這樣,他之所以回到故鄉來,之所以要寫信去給浪矢雄治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說,當初沒有聽這個人的意見是對的,他現在過得很好。

披頭四的那齣電影對他來說,大概就是壓垮他年幼心中對家人的信任的最後一根倒草,那份人事全非的悲涼,一個人無法再信任自己的父母的時候、這種貌合神離的可悲狀態,即便待在一起,所有的一切也都不再相同了。當然,這是他個人的心境問題,也就是說,這麼多年來,他的心中一直都只存在著恨意而已。當然,這也怪不了他,畢竟,如果本來就一定要失去的話,那還不如一開始就不曾擁有,因此,會帶著恨,也是旁人無法多說什麼的事情。

然而,當他從這個當年買下他收藏的披頭四的同學的妹妹口裡聽到(其實他弄錯了那個同學的名字,也就是代表著,其實當年的記憶對他來說,早已模糊失準了),他父親在半夜跑路的不久就在將妻子和兒子推下海殺掉後,上吊自殺了,殺掉妻兒的訊息則是來自於他留下的遺書。

這對他的衝擊自然是難以想像地劇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沒有死。他早就逃離了,因此,他父親所留下的遺書自然就是帶著謊言的內容,也因此,他的母親,同樣很有可能其實並沒有死。也就是說,就算這對父母沒有辦法再給他像年幼時代的富裕生活,但是,最起碼的,他們也做了最大的努力,盡可能地不要毀掉他尚存可能的未來人生。

這也就是為什麼他會在那一刻釋懷掉這長久以來的恨意,也就是為什麼會修改了他原本已經寫好的文章,改成了,那個雖然是謊話,但是,卻有著滿滿真實的感謝心意的信件。

因此,再回到第三篇的內容吧,這一篇的內容當然也是非常地重要,不過,嚴格說來,這本書中,對我來說,並不存在著無意義的劇情就是了,每一個劇情都是這個故事的一片拼圖,一旦失去了哪一片,這幅圖畫都是不會成形的。

第三篇的內容是從貴之的角度來看待雄治對這些信件的處理方式,以及最後為了達成父親的遺願,拜託自己的孫子駿吾在雄治死後的三十二年時,在網路上宣傳雜貨店的窗口在三十三週年的忌日限定復活的訊息。

而電影對這個部分的修改,大概是我最不能接受和原諒的部分吧。

這齣電影,將在書裡僅出現在第五篇中,晴美去到丸光園所聽到的創辦人的故事過度的放大的緣故吧。

丸光園的創辦人,皆月曉子,曾經和浪矢雄治談過戀愛,並且決定要私奔,然後,因為曉子的父親阻饒的關係,曉子沒有赴約而失敗了,最後曉子終身未嫁,並且創辦了這個丸光園。死前的遺願是希望可以在天上永遠守護著他們。

然而,浪矢雄治在私奔事件之後三年的某一天,遇到了曉子的弟弟,並將他道歉的信件請曉子的弟弟轉交曉子,這封信被曉子細心地保留著。嚴格說來,這些角色都是屬於沒有內心戲的角色,換句話說,就算作者東野圭吾其實知道這個角色的內心是怎麼想的,他也沒有將這個事情明寫在書中。

因此,如果要從書中所提供的劇情來說的話,我自己覺得合理的推論必須是這樣的,那就是,皆月曉子一直到死前都還愛著雄治,也就是這樣的原因才會終身未嫁,當然,她也同樣地愛著這個她所創辦的丸光園,因此,她強烈的意念才會造成這一連串的奇蹟。

但是,浪矢雄治其實在遞交這封信的時候,就已經對曉子死了心了,也因此,他在那之後的有生之年也都沒有再接觸過曉子。畢竟,從故事的脈絡就可以知道,雜貨店、丸光園、魚店等等這本書中出現的人物們生活過的場景,其實就都在這個地區而已,會在有生之年中都沒有再見面,肯定只有刻意不見的可能性了。而,在第三篇中,明確地說明了,貴之還有一個姊姊,然後,在他母親死後,雄治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都鬱鬱寡歡的。這樣的情況下,唯一可能的說明就是,雄治在寫下那封信之後就對曉子斷念了,然後遇到了妻子,兩人相愛結婚並生下了一女一男。

從我這樣的敘述,應該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我會在這一段中對電影的處理如此不滿了。第一次看的時候,實在是覺得這段真的是莫名其妙,然後,更不能理解那個兒子為什麼會那麼呆地在三十二年後還真的在網路上發布訊息,特別是,店主在讀信的時候,是和一個年輕的女鬼一起讀,叫自己的兒子在外面的車上待著,然後,在出來的時候還很臭屁地把那些信封亮給他看,而且,在和女鬼讀信的時候,畫面還就這樣切入到一個女學生跳樓的畫面,真的是莫名其妙!

也難怪我在第一次看完之後,會對這齣戲到底演了什麼的印象會如此薄弱了,因為這樣的敘述故事的方法,對於沒有這個故事概念的觀眾而言真的是太不親切了!跳來跳去的時空,還弄得切入的劇情如此之壟長,簡直就是一個恍神後就已經不知道現在又是在哪個時空的狀況了。

而第二次看的時候,因為是看過小說的關係,更是難以忍受,特別是,在這部電影中這個店主真的不是普通的渣男啊!從這個電影的脈絡來說,一開始三個小屁孩發現了這位曉子的照片,然後,這個店主在死前看到的也是這個小姐的鬼魂(或者是想像人物)的情況下,這個人到底為什麼要娶他老婆?還生了小孩,真的是人渣的可以,坦白說,我真的不覺得如果一個兒子知道自己的父親是這樣看待自己的母親,還會覺得這個人值得尊敬的話,那也是夠雷人的。然而,這個在三十二年後發散資訊的這件事情,如果沒有相當程度的信任和尊敬的話,是絕對不會有人把一個癌末老人的話當真的!

這一段明明就應該是這本書裡面數一數二的感人場景,我在看書的時候,對這段的劇情是這樣地鼻酸,而在第二次看電影的這個段落的時候,幾乎都想要砸電視了!

然後,把信件的內容演出來也就算了,還自己增加了劇情也是非常地雷人的。在書裡,對浪矢雄治而言,這位川边的事件對他來說確實是一個心結,因此,川边的女兒的來信告訴他,她現在很好的這件事情,而且他的母親不是因為壓力太大而自殺的,那是意外事件。這自然就是解開他心結的唯一的方法。

但是,問題就是在於,就像剛才提到的第四篇一樣,其實,寫這些感謝信的人,除了心意以外,信件內容的本身很有可能都是善意的謊言。因此,將這些可能根本就是虛構的內容當作事實播出來的效果實在是太差了,然後,切回來的畫面又是一個老邁的店主對著一個年輕女鬼炫耀的畫面,我真的不知道這麼差的畫面構成到底誰在什麼樣的心態下的產物!

在書裡面,並沒有這個女鬼出現的理由,所以,其實就是雄治和貴之的對話,也正是因為貴之其實是參與了這個神秘體驗的關係,他當然沒有任何理由不相信這個奇蹟是事實,他有義務遵守和他父親間的男人間的約定,並且在三十二年後發布這個消息,好讓這些信件的投信者可以在這一天將這些信送到他父親的手上。

其實,我一直覺得,愛是分很多種的,有時候親情的愛會遠遠地高於男女的愛,因此,在第二次看這齣電影的時候,我就覺得,這個製作團隊就是想要將這個奇蹟限縮在這如此之膚淺的男女之愛而已,實在是太可惜了。然而,這樣的作法,也確實是感動不了大部分的人(當然這裡的人指的是像我這樣的人),更毀掉了這個本來是如此之感人的故事。

最後一篇的故事,一開頭又回到了敦也三人所處的雜貨店中,收到了最後一位來信者,晴美的信件,到這裡,基本上,其實我想大部分的讀者都應該會查覺到了,那就是,這三個人其實就是接收了雄治搬到貴之家中以及住院的那段時間的信件,因此,這三個人的信件是不可以有感謝函傳到雄治手上的,所以,第一封的來信者靜子在最後一封來信中就已經寫了感謝信了,當然,她也不是真心要來聽人解答的,所以,這件事情自然也不會在她的心中持續太久,因此,就算在這個時間點她還活著,也不會在三十三年的忌日寫信給雄治。而第二位的來信者克郎,已經在很久以前就死了,自然也不可能來信,所以,第三位來信者晴美,她的感謝信自然也是得要交到她應該要感謝的對象手裡才行。

基本上,在所有的故事裡面,乍看之下就會覺得晴美就像是裡面唯一的既得利益者,事實上當然也是這樣,但是,在依循敦也三人的建議而獲得人生巨大的成功之後,她真的是那樣的好人嗎?我覺得這一點就很模糊了,畢竟,在書中,達不到目標的饅頭屋,即便店長拼命拜託,她依舊冷血地不予理會。所以,這個被敦也三人綁在家裡、搶走錢包的迷路小狗,真的還是寫信給敦也的那個少女嗎?這件事情,東野圭吾並沒有明白地說。

當敦也收到自己因為惡作劇而投入了空白的信紙給雄治所得到的回信時,雄治的回答真的是非常地動人。空白的地圖會產生迷惘是必然的,但要自己去描繪,創造自己的未來,這樣可能性是無限的。

這正是不論對任何無厘頭的惡作劇信件都會認真地回答的浪矢雄治的答覆,書中的故事也就停在這裡,因而可以留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

當然,事實上,就如同上面說的,晴美真的如她所說的是弱者的同伴嗎?我不知道,因為故事中,除了看到她是既得利益者以外,當然也包含她沒有辜負三人給的建議、努力實踐才得到的成功。只不過,這是非常地矛盾的狀況,因為真正善良的人可能沒有辦法忠實地實踐這些建議就是了。因此,我認為,如果這三個人真的去自首並向晴美道歉的話,真的會得到原諒嗎?正是因為不知道,所以,才存在著有無限的可能性。

這裡也就不能不再說一下,為什麼這電影連最後都感動不了我的理由,當然就是,明白地演出三人走向宅邸的意思,自然就是代表著他們要去自首。因為我第二次看電影的時候,有認真看了片尾,在片尾曲的時候還播了三個人各自工作的模樣,大概是想要說,這三個人因此變成正派人士了。當然,也沒有什麼不對,就是普通而已,沒錯,如果一個人隨便的行為得到了隨便的原諒,然後又聽從了隨便的建議而去做了隨便的人稱正面的事情的情況下,這樣的故事不就是一點深度都沒有了嗎?

因此,這齣電影大概就如同其所選的主題曲一樣,一點能夠在像我這樣的觀眾的大腦中留下較深一點刻痕的能力都沒有就是了。現在,我的腦內依舊是對這首歌連一個音符都想不起來,一點旋律都沒有,甚至連歌詞實際唱了什麼也不知道,只隱約地記得,裡面有什麼夢想之類的文字而已。

然而,正是因為隨便、輕易、草率地使用直白的言語所表達的事情是沒有靈魂的,因此,自然是不會輕易地打動人心的!所以,小說中留著無限想像空間的留白結尾,才會讓我對這個故事有如此深刻的感觸吧!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