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8日 星期五

《ナミヤ雑貨店の奇蹟》的讀後感

這是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作品,中文版的譯名為《解憂雜貨店》,這是本銷量非常驚人、評價也一致性正面的書。因此,知道這本書也不是最近的事情了,只不過,因為這本書在各個圖書館中都人氣非常高的關係,即便每個讀者都很遵守借閱規定都得要排隊一年以上,然而,如果還有讀者逾期的話,那麼,要拿到書的時間點就更是遙遙無期了。

當然,如果真的很想看的話,只要肯花錢,要買到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只不過,雖然我看過不少本東野圭吾的作品,但是,好像也還稱不上是粉絲的關係,而且他的作品數量之驚人,既然連每一本都看過都做不到了,自然就更不可能每一本書都買,所以,雖然對這本書算是頗為感興趣的,但是,卻遲遲沒有機會拜讀。

去年,日本製作的改編電影上映了,當然,我也不是第一時間去看。只是,如果只想知道故事內容的話,看電影應該還是算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就足以了解故事大綱的方案。除非,那個改編電影是一個非常差勁的改編。

因此,我就看了電影了。

基本上,要說很難看的話,我覺得也還不至於到那個程度,但是,要說有多好看、故事有多感人的話,那我還真的是一點都沒有感受到。看完電影之後對這個故事的情緒竟然和剛看過預告片的時候幾乎沒有太大的差異感,以我的情況,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了吧。

這就讓我覺得很莫名其妙,因為這本書的評價是這樣的高,銷量是這樣之驚人,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中都在各家書店的銷售排行榜上佔據甚久,就讓我變得很想要看看原作到底是怎麼樣的故事,心想著該不會又是一個被魔改的作品?畢竟,以我的經驗來說,日本的真人版改編一直都是品質參差不齊的,而且,大部分的時候改編的效果都很差。只不過,其實這部電影的評價也還不至於到那種程度,搜尋了網路之後,還是看得到有不少人的評論是說在電影院哭到難以平復等等的言論。畢竟,我不是去電影院看的,所以,可能臨場感會有一點差異吧。總之,就是一種搞不清楚到底為什麼這個故事感動不了我的疑惑,大概就是這樣吧。

然而,就像我上面說的,各個圖書館的預約人數都非常地驚人,而電影讓我這樣無感的狀況下,要我自己花錢去買書也是一個很難採取的行動。所以,因為有不少的圖書館是會進日文原書的,而日文原書和中文譯本相較起來,排隊的數量就低上不少,因此,我應該是等不到兩個月,就順利地拿到書了。

這本書的原名是叫作《ナミヤ雑貨店の奇蹟》,其中的ナミヤ算是一個日文梗,也就是ナヤミ的變寫,當然,其實更是代表著雜貨店店主人的姓氏浪矢的日文讀音,所以說,翻成解憂雜貨店也不算是不切題,只不過,對我來說,這本書裡面出現的人物,嚴格說來並沒有誰的煩惱真的被解決了,所以,果然還是原本的名字才是最貼切的吧。當然,我也是可以理解,代理出版社的考量可能是,如果翻成浪矢雜貨店的奇蹟作為書名的話,既無法傳達日文變寫的這層意涵,而且可能會讓完全對這本書沒有概念的人,看到書名後會連翻閱的興趣都沒有才會取這個譯名的吧,當然,這完全是我自己的猜測。

先說一下我在閱讀的時候的感想吧,基本上,在書中,是由五段不同人物的視角所構成的故事,而電影中只有選取其中三段的內容放入劇情之中,書中的第一篇的來信者被換置成第二篇的主視角人物,而第四篇的故事則是被完全地刪除。

電影的一開端敦也等三人進入到雜貨店的內容幾乎可以說是還原度相當之高,所以,我在閱讀書本的時候,書中的人物在腦內形成的畫面確實是被那些演出該角色的演員所替代,只是,其實我第一次看電影的時候,由於完全沒有被感動到的關係,所以,雖然在看書的時候腦中構成的影像是會將這些演員代入角色的形象,但是,對電影實際上演了什麼卻沒有什麼太深刻的記憶就是了。

然後,書籍的閱讀過程中,書中有不少的情節確實是讓我會產生鼻酸的情緒,而除了第一篇中的來信者的內容和第四篇的內容外,其他的內容明明就都有被放到電影裡面,因為對那些角色所演出的演員是有印象的記憶中,就讓我不能理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所以,在看完書的當下,我又再看了一遍電影。然後,我非常地確定了,我對這部電影還是真的無感,即便在看完書的當下立刻就再看一次仍然沒有改變我的觀感。當然,要說還原度的話,我認為這個電影作品已經算是相當盡力了,當然,如果真的有心的話,肯定是可以更好,只不過,如果只是要評比改編作品的還原度的話,那麼,這部電影也已經算是水準之上了。

因此,我覺得奇妙的地方就是在於,為什麼明明就算是高還原度的情況下,卻還是不能感動到我呢?(在此,我必須要強調,我應該不是一開始就對這部電影有什麼偏見,因為,裡面也沒有我特別不待見的演員存在。當然,我更不是其實對這個故事沒有感覺,否則,我就不會在看書的時候會不時產生鼻酸的情緒了。)

當然,我也知道,要在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內將這個故事完整地重現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了。只不過,除了第一篇和第四篇的內容以外,這本書中所敘述的故事幾乎都被重現了,那麼,為什麼會沒有辦法傳達出書本中的文字感動人的效果呢?

當然,這本書因為很受歡迎的關係,我想故事內容應該是絕大部分的人都很了解,不過,我還是決定將我自己看到的內容再簡單的敘述一遍好了,只是我在評比的時候肯定是會將電影也拿進來一併比較,所以,如果對電影的負面評價過於激烈的話,那麼,也請原諒,因為這個電影是一個將會感動我的故事拍成讓我一點感覺都沒有的作品,我到底要怎麼樣說出好評價呢?

首先,第一篇的故事,是從敦也、幸平和翔太三人的角度開始切入的,一開始無法明確地得知他們三個人到底做了什麼,不過從不敢叫計程車、怕被司機記得的情況,就不難得知他們肯定是做了什麼非法的事情,這一點是很明確的。只不過,其實就算將第一篇的內容讀完,也不太可能明確地知道他們到底是做了什麼要不得的事情。這當然是東野圭吾敘述手法的魅力,讓人可以在看似毫無關聯的故事中,逐漸地發現其中的連結性,並且產生一股恍然大悟的特殊體驗。

而,進入到這間雜貨店中,幸平發現了從鐵捲門投入的信件,到翔太察覺到來信者其實是一九七九年的人等等的細節,這些劇情,因為電影將信件內容直接換置成第二篇的魚店音樂人的原因,並將信件內容直接替換,就變得這一篇的趣味性幾乎都沒有被呈現在電影之中了。

該怎麼說呢,對我來說,人是一種微妙的生物吧,只要對一點點的狀況產生了一點點不一樣的反應,其實這就不太可能是相同個性的人了,因此,這些可能是因為片長而刪減和換置的內容,就這樣讓這些角色變得與書裡面所描述的角色產生了落差,隨著變異越來越大之後,這基本上對我來說,就已經是完全不一樣的人了,而不一樣的人,卻又做出了相同的行為的時候,這所造成的違和感就會大到讓人無法忽視,因此,我認為這部電影之所以感動不了我的原因,很大的一部分就是在這個地方吧。

書中,這個第一篇的故事,來信者是一個不太透漏自己的明確訊息,只說自己是一個有機會可以參加奧運的選手,然後男友,也就是自己的教練的人,在這個時間點得了癌症,快要死掉,而這件事情,他們兩個也不告訴家人,而她在這個時期更因為需要去集訓的關係,所以,連陪在這個男友的身邊都做不到等等的煩惱。

對於幸平來說,他明確地說出了,像他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有人和他商量煩惱的,所以,他想要回信,也就是這樣,才會讓他們正式被捲入了這個雜貨店所產生的奇蹟中。也就是這個原因的關係,幸平因為字彙量不足的關係,第一封回信幾乎不使用漢字的內容,這個趣味當然在電影中就完全不存在了。畢竟,因為電影的長度的關係,必須要刪減掉一些內容的這個因素,這樣的內容被刪掉似乎也不是太奇怪的地方。只不過,就像我剛才說的,人的行動都應該是要有脈絡可循的,只要這個脈絡消失,就會形塑出完全不一樣的人的個性。因此,當電影將這個第一篇內容刪掉之後,這三個人就只剩下小屁孩的形象了。

理由當然就是在於,在書中,幸平是真心地想要解決這個來信者的煩惱,所以,態度是友善和溫和的。而,由於時代的差異的關係,信件的內容是出現了代溝,所以,經由這個緣故下,翔太才會察覺到這個來信者是過去的人,並且找出她要參加的奧運是一九八零年的莫斯科奧運,同時也得知因為當時美國要抵制蘇聯的關係,最後日本沒有參加該年的奧運的事情,因此,身為未來人的他們,不斷地建議這個女生放棄奧運,快一點去陪伴男友。

然後,就如同這個女生最後的一封來信中所敘述的,因為她真正的煩惱是逃避,她想要逃避選不上奧運的壓力的關係,才會拿她的男友的病情來說服自己當作逃避的藉口的關係,因此,這三人以雜貨店的名義回覆給她的信件就如同看穿了她的這個可以稱作為卑鄙的企圖般,讓她完全沒有理會這三個人給她的建議。當然,如果沒有全力以赴就要參加奧運的話,這簡直就是瞧不起這個國際性的賽事了。因此,這個女生當然落選了,而在那之後才知道日本放棄參加奧運的這件事情,即變成是被選上的人反而會更加地難以接受的狀態,所以,她才會提筆寫下這封感謝函。

也就是說,這個女生嚴格說來就是一個很沒有禮貌的人,因為這個人如此之沒有禮貌的關係,對這三個本來就是社會最底層的存在的人來說,在這封信之後,立刻就收到了來自第二篇的主角的克郎的來信,因而寫下那些沒有禮貌的文字的原因,也就不難理解了。

也就是這樣的關係,這三個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不完全是小屁孩的這一點,沒有經過第一篇的鋪成,就無法讓人感受到,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因此,在看電影的時候,那樣省略的鋪成之後,看到他們的回信就會覺得,不論有任何理由,人都不應該是這樣沒有禮貌和臭屁的態度的,而且,如果不想要理會別人的煩惱的話,大可無視,而不需要寫出這樣無理的回信內容。除此之外,讓克郎在信件中的開端就寫下約翰藍儂昨天死掉的這種句子,我當然知道這是因為這樣一來就可以省略掉在第一篇中是經過多次來信才發覺的真相的這個部份,但是,光是這樣的信件的這樣的言論就輕易地認定來信者是過去人的這點,實在是讓人覺得很違和,當然,也就是這樣的緣故,這三個人是無知的小屁孩的形象更是從第一幕開始就深深地烙印在對這部作品沒有概念的觀眾心裡。

而且,最後害死這個克郎的理由更是讓人無法原諒的感覺,為什麼會這樣說,因為小說中的第二篇是以克郎的角度在鋪成的,該篇中,這三人是沒有出現在文章之中的,當然,有看第一篇之後,讀者在合理的推論下也會知道那個回信必然是來自這三人之手,但是,因為沒有這三個人的這一側的敘述的關係,因此,明知道那樣的言論會害死一個人的信件、到底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下才做得出來的這個部份,東野圭吾在這本書裡面並沒有明白地寫出來,當然,為什麼他們三個人要這麼做的理由是在第五篇故事中有描述的,但是,當下的情境依舊沒有被描述出來。可是,電影明白地拍攝了出來,因此,這三個人就變成了,不但一開始就態度惡劣和臭屁以外,而且還形塑出明知道自己寫的信的內容可能會害死人的這件事情都可以毫不在乎地做出來,因此,除了很差勁和教養不好的小屁孩的形象外,基本上,這三個人也就沒有其他的特質從這部電影中被傳遞出來,至少我兩次的觀看經驗都是相同的。

當然,其實東野圭吾並沒有要讓這三個人背負殺人的這個罪名,雖然他們自己可能會這樣認為,但是,實際上,第二篇的主角克郎因為已經和他的父親做了男人間的約定的關係,本來就已經放棄繼承家業的事情了、要離家了,在那個時候才收到這封信的情況下,反而會激起他繼續創作、活下去的動力。我當然知道,這一點電影也是同樣的劇情,只不過,差異就是在於,書中因為沒有被明白地呈現出來,讀者可以替第一篇中人設還算不錯的三人找藉口的,但是,失去了第一篇的鋪成的電影,甚至還明白地將這一段三人側的視角拍出來的緣故,導致在不知不覺中,就在明明就沒有改變什麼主結構的狀況下,讓這三個人從書中所敘述的三個本性善良的孤兒院少年,變成了個性惡劣、態度臭屁,甚至毫不在乎地在故意的心態下害死人的三個小屁孩。

當每個角色都因為這樣些微地變動而變動了人設之後,隨著故事的進展,這個效應就更加地擴散,到達了幾乎難以收拾的地步,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

在書中的第二篇中的克郎,基本上和電影所形塑出來的形象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我想這完全就是因為這個悲劇的角色在書中被詳細地描寫了他的心境的關係,所以,這一段基本上和書中所呈現出來的畫面也是屬於還原度頗高的狀況。

但是,當然還是有所差異,因為書中明白地描述了克郎是任性地從大學休學,父母得知後特地趕過去,還對父母說什麼他要完成自己的夢想等臭屁的話語的關係,所以,看書的時候,就不難理解到,身為妹妹的栄美子怎麼可能對這個拋棄家業的哥哥友善?

因此,電影中克郎的妹妹的呈現和我看書時的感受是完全的不一樣時,我也搞不清楚為什麼電影要這樣敘述,就更不用說,當克郎回到家鄉的第一幕,應該是鄰居的角色竟然是向他寒暄他已故奶奶的事情。這個人,已經超過四年沒有出現在這附近了,能夠說出彷彿昨天才見過的對話,這個人的心態,我簡直就無法了解。所以,坦白說,我覺得這些劇情都是讓我沒有辦法入戲的主要原因,加總起來,就變成這樣沒有邏輯的劇情,只能夠冷眼看待的狀態。

當然,可能會有人覺得我是在雞蛋裡面挑骨頭,可是,我真的覺得,人的行動不會毫無目的的,如果這個人是很親近的人的話,那麼,第一句肯定是你回來了啊?什麼時候回來的?如果是很疏遠的人的話,那麼,就根本不會和這個人搭話,因此,這樣的畫蛇添足的劇情,就弄得這部電影的劇情和小說的內容漸行漸遠了。對我來說,甚至不知道為什麼這個部份要這樣呈現,完全不能理解,而這種莫名其妙的畫蛇添足的橋段在這部電影之中,真的是多到讓人想不吐槽都很困難的地步了。

克郎的這一段也就是要帶出丸光園這個孤兒院,同時,介紹セリ這個角色。因此,本故事裡面,克郎所創作的〈再生〉這個曲子必須要動人,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在看電影的時候,這首歌真是讓人無感啊,不論是劇中的克郎在夜晚中用口琴的演奏,還是火災後セリ在演唱會中演唱的版本,甚至是最後片尾的歌曲,我都完全無感,現在腦子裡面也是一個音都沒有浮現,當然,在電影中セリ在演唱會中唱一唱之後,莫名其妙地場景就跳到海邊跳著不知有何相關的舞蹈那裡,簡直就有種又臭又長的感覺、讓人極度恍神。因為我是在家裡用MOD觀看的,所以,兩次播到這裡的時候,我都很乾脆地去倒水,可見得這一幕的戲劇效果是多麼地失敗。

第二次看片尾演唱的時候(第一次看的時候,進片尾的時候有一種總算播完的情緒,因此,雖然電視放著繼續播,但是,人已經散場了,直到跳回主頁面之後,才去關電視的),有一種好像沒有那麼難聽的感覺,當然現在我的腦子裡面還是對這首歌一個音都沒有,第二次觀看的時候,因為是看過書之後看的,心裡就想著這首歌明明就應該是本劇的靈魂,為什麼會弄一首這麼沒有特色的歌曲,結果認真看了在片尾名單,一看,竟然是山下達郎的作品,片尾的版本應該也是他自己演唱的,忍不住就有一種,這人如果不是只把這首歌當作賺錢的工作隨便做做,大概就是江郎才盡了吧。

接下來,電影就要進入了我第二次觀看的時候幾乎已經是破口大罵的一段了。書中的第三篇,主要視角是來自店主浪矢雄治的兒子浪矢貴之。這一點電影並沒有更動,然後,電影更動的地方是對我來說,是更加核心的地方,因此,也就更加地不以為然。

基本上,電影將第四篇的內容刪除了,但是,在書中第四篇的篇幅卻是不下解謎的第五篇的份量,因此將這段內容刪掉,簡直就是把這本書幾乎一半的精華都刪掉了的感覺,實在是非常的可惜。而且,就像我剛才說的,這電影無意義地拍攝了那麼長的音樂MV的狀況下,要一直將刪減內容說是因為片長的緣故,就會有一種很說不過去的感覺吧。

因此,在第三篇之前,先來敘述一下第四篇的內容吧。第四篇是由一位叫做和久浩介的人物作為主要視角,這個人在中學的時候很喜歡披頭四。故事的開頭是他在網路上看到浪矢雜貨店的窗口限定復活的消息而回到這個他出生的故鄉來,然後,他找到一間披頭四的專門酒店喝酒等待窗口開啟的時間中,回想起自己的過去。這位和久浩介,正是讓這間雜貨店變成現在的諮詢模式的第一位諮詢者,因為原本這個雜貨店的做法就是將每個諮詢者的問題貼出來,並在那問題的後方給予真誠的回覆。而因為浩介的問題實在不是可以隨便公開的內容的緣故,所以,浪矢雄治才會將模式改成,晚上從鐵捲門投入後,白天再到牛奶盒拿取回覆的模式。

至於為什麼我會說這個第四篇非常的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因為,這個人,和久浩介在窗口重開的時候,投入的信件並不是他原本寫好的信件,他的信件其實是謊言,一個帶著善意的謊言。而這件事實,一旦對應到第三篇的時候,就會影響到,在那個晚上,雄治收到的信件中,到底有多少是說著真話的呢?

簡單地敘述浩介這個部分的故事內容的話,那麼,這個人就是一個小時候因為父親的事業成功而過著很奢華的生活,然後,後來父親的事業失敗了,要帶著家人在半夜跑路的關係,他在那天早上跑去看了披頭四的電影後,回來就將自己收藏的全部披頭四的片子都賣給了同樣喜歡披頭四的同學,只收了一萬元。並且,當他回家之後,他的父親不斷地暗諷他錢應該要拿出來,所以,他就在他們跑路的途中逃跑了,然後,被帶到警局,因為不願意透漏自己的身分的關係,最後進了丸光園。

在丸光園中,他就用著自己在警局中假造的名字生活了,直到這篇故事的開端時間點。他在丸光園中因為顯露出對雕刻的才能的關係,因此,就被介紹去做學徒,然後,在這篇故事的開端時候的他,也就是繼續依靠著這個技能得以維生。也就是這樣,他之所以回到故鄉來,之所以要寫信去給浪矢雄治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說,當初沒有聽這個人的意見是對的,他現在過得很好。

披頭四的那齣電影對他來說,大概就是壓垮他年幼心中對家人的信任的最後一根倒草,那份人事全非的悲涼,一個人無法再信任自己的父母的時候、這種貌合神離的可悲狀態,即便待在一起,所有的一切也都不再相同了。當然,這是他個人的心境問題,也就是說,這麼多年來,他的心中一直都只存在著恨意而已。當然,這也怪不了他,畢竟,如果本來就一定要失去的話,那還不如一開始就不曾擁有,因此,會帶著恨,也是旁人無法多說什麼的事情。

然而,當他從這個當年買下他收藏的披頭四的同學的妹妹口裡聽到(其實他弄錯了那個同學的名字,也就是代表著,其實當年的記憶對他來說,早已模糊失準了),他父親在半夜跑路的不久就在將妻子和兒子推下海殺掉後,上吊自殺了,殺掉妻兒的訊息則是來自於他留下的遺書。

這對他的衝擊自然是難以想像地劇烈,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沒有死。他早就逃離了,因此,他父親所留下的遺書自然就是帶著謊言的內容,也因此,他的母親,同樣很有可能其實並沒有死。也就是說,就算這對父母沒有辦法再給他像年幼時代的富裕生活,但是,最起碼的,他們也做了最大的努力,盡可能地不要毀掉他尚存可能的未來人生。

這也就是為什麼他會在那一刻釋懷掉這長久以來的恨意,也就是為什麼會修改了他原本已經寫好的文章,改成了,那個雖然是謊話,但是,卻有著滿滿真實的感謝心意的信件。

因此,再回到第三篇的內容吧,這一篇的內容當然也是非常地重要,不過,嚴格說來,這本書中,對我來說,並不存在著無意義的劇情就是了,每一個劇情都是這個故事的一片拼圖,一旦失去了哪一片,這幅圖畫都是不會成形的。

第三篇的內容是從貴之的角度來看待雄治對這些信件的處理方式,以及最後為了達成父親的遺願,拜託自己的孫子駿吾在雄治死後的三十二年時,在網路上宣傳雜貨店的窗口在三十三週年的忌日限定復活的訊息。

而電影對這個部分的修改,大概是我最不能接受和原諒的部分吧。

這齣電影,將在書裡僅出現在第五篇中,晴美去到丸光園所聽到的創辦人的故事過度的放大的緣故吧。

丸光園的創辦人,皆月曉子,曾經和浪矢雄治談過戀愛,並且決定要私奔,然後,因為曉子的父親阻饒的關係,曉子沒有赴約而失敗了,最後曉子終身未嫁,並且創辦了這個丸光園。死前的遺願是希望可以在天上永遠守護著他們。

然而,浪矢雄治在私奔事件之後三年的某一天,遇到了曉子的弟弟,並將他道歉的信件請曉子的弟弟轉交曉子,這封信被曉子細心地保留著。嚴格說來,這些角色都是屬於沒有內心戲的角色,換句話說,就算作者東野圭吾其實知道這個角色的內心是怎麼想的,他也沒有將這個事情明寫在書中。

因此,如果要從書中所提供的劇情來說的話,我自己覺得合理的推論必須是這樣的,那就是,皆月曉子一直到死前都還愛著雄治,也就是這樣的原因才會終身未嫁,當然,她也同樣地愛著這個她所創辦的丸光園,因此,她強烈的意念才會造成這一連串的奇蹟。

但是,浪矢雄治其實在遞交這封信的時候,就已經對曉子死了心了,也因此,他在那之後的有生之年也都沒有再接觸過曉子。畢竟,從故事的脈絡就可以知道,雜貨店、丸光園、魚店等等這本書中出現的人物們生活過的場景,其實就都在這個地區而已,會在有生之年中都沒有再見面,肯定只有刻意不見的可能性了。而,在第三篇中,明確地說明了,貴之還有一個姊姊,然後,在他母親死後,雄治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都鬱鬱寡歡的。這樣的情況下,唯一可能的說明就是,雄治在寫下那封信之後就對曉子斷念了,然後遇到了妻子,兩人相愛結婚並生下了一女一男。

從我這樣的敘述,應該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我會在這一段中對電影的處理如此不滿了。第一次看的時候,實在是覺得這段真的是莫名其妙,然後,更不能理解那個兒子為什麼會那麼呆地在三十二年後還真的在網路上發布訊息,特別是,店主在讀信的時候,是和一個年輕的女鬼一起讀,叫自己的兒子在外面的車上待著,然後,在出來的時候還很臭屁地把那些信封亮給他看,而且,在和女鬼讀信的時候,畫面還就這樣切入到一個女學生跳樓的畫面,真的是莫名其妙!

也難怪我在第一次看完之後,會對這齣戲到底演了什麼的印象會如此薄弱了,因為這樣的敘述故事的方法,對於沒有這個故事概念的觀眾而言真的是太不親切了!跳來跳去的時空,還弄得切入的劇情如此之壟長,簡直就是一個恍神後就已經不知道現在又是在哪個時空的狀況了。

而第二次看的時候,因為是看過小說的關係,更是難以忍受,特別是,在這部電影中這個店主真的不是普通的渣男啊!從這個電影的脈絡來說,一開始三個小屁孩發現了這位曉子的照片,然後,這個店主在死前看到的也是這個小姐的鬼魂(或者是想像人物)的情況下,這個人到底為什麼要娶他老婆?還生了小孩,真的是人渣的可以,坦白說,我真的不覺得如果一個兒子知道自己的父親是這樣看待自己的母親,還會覺得這個人值得尊敬的話,那也是夠雷人的。然而,這個在三十二年後發散資訊的這件事情,如果沒有相當程度的信任和尊敬的話,是絕對不會有人把一個癌末老人的話當真的!

這一段明明就應該是這本書裡面數一數二的感人場景,我在看書的時候,對這段的劇情是這樣地鼻酸,而在第二次看電影的這個段落的時候,幾乎都想要砸電視了!

然後,把信件的內容演出來也就算了,還自己增加了劇情也是非常地雷人的。在書裡,對浪矢雄治而言,這位川边的事件對他來說確實是一個心結,因此,川边的女兒的來信告訴他,她現在很好的這件事情,而且他的母親不是因為壓力太大而自殺的,那是意外事件。這自然就是解開他心結的唯一的方法。

但是,問題就是在於,就像剛才提到的第四篇一樣,其實,寫這些感謝信的人,除了心意以外,信件內容的本身很有可能都是善意的謊言。因此,將這些可能根本就是虛構的內容當作事實播出來的效果實在是太差了,然後,切回來的畫面又是一個老邁的店主對著一個年輕女鬼炫耀的畫面,我真的不知道這麼差的畫面構成到底誰在什麼樣的心態下的產物!

在書裡面,並沒有這個女鬼出現的理由,所以,其實就是雄治和貴之的對話,也正是因為貴之其實是參與了這個神秘體驗的關係,他當然沒有任何理由不相信這個奇蹟是事實,他有義務遵守和他父親間的男人間的約定,並且在三十二年後發布這個消息,好讓這些信件的投信者可以在這一天將這些信送到他父親的手上。

其實,我一直覺得,愛是分很多種的,有時候親情的愛會遠遠地高於男女的愛,因此,在第二次看這齣電影的時候,我就覺得,這個製作團隊就是想要將這個奇蹟限縮在這如此之膚淺的男女之愛而已,實在是太可惜了。然而,這樣的作法,也確實是感動不了大部分的人(當然這裡的人指的是像我這樣的人),更毀掉了這個本來是如此之感人的故事。

最後一篇的故事,一開頭又回到了敦也三人所處的雜貨店中,收到了最後一位來信者,晴美的信件,到這裡,基本上,其實我想大部分的讀者都應該會查覺到了,那就是,這三個人其實就是接收了雄治搬到貴之家中以及住院的那段時間的信件,因此,這三個人的信件是不可以有感謝函傳到雄治手上的,所以,第一封的來信者靜子在最後一封來信中就已經寫了感謝信了,當然,她也不是真心要來聽人解答的,所以,這件事情自然也不會在她的心中持續太久,因此,就算在這個時間點她還活著,也不會在三十三年的忌日寫信給雄治。而第二位的來信者克郎,已經在很久以前就死了,自然也不可能來信,所以,第三位來信者晴美,她的感謝信自然也是得要交到她應該要感謝的對象手裡才行。

基本上,在所有的故事裡面,乍看之下就會覺得晴美就像是裡面唯一的既得利益者,事實上當然也是這樣,但是,在依循敦也三人的建議而獲得人生巨大的成功之後,她真的是那樣的好人嗎?我覺得這一點就很模糊了,畢竟,在書中,達不到目標的饅頭屋,即便店長拼命拜託,她依舊冷血地不予理會。所以,這個被敦也三人綁在家裡、搶走錢包的迷路小狗,真的還是寫信給敦也的那個少女嗎?這件事情,東野圭吾並沒有明白地說。

當敦也收到自己因為惡作劇而投入了空白的信紙給雄治所得到的回信時,雄治的回答真的是非常地動人。空白的地圖會產生迷惘是必然的,但要自己去描繪,創造自己的未來,這樣可能性是無限的。

這正是不論對任何無厘頭的惡作劇信件都會認真地回答的浪矢雄治的答覆,書中的故事也就停在這裡,因而可以留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

當然,事實上,就如同上面說的,晴美真的如她所說的是弱者的同伴嗎?我不知道,因為故事中,除了看到她是既得利益者以外,當然也包含她沒有辜負三人給的建議、努力實踐才得到的成功。只不過,這是非常地矛盾的狀況,因為真正善良的人可能沒有辦法忠實地實踐這些建議就是了。因此,我認為,如果這三個人真的去自首並向晴美道歉的話,真的會得到原諒嗎?正是因為不知道,所以,才存在著有無限的可能性。

這裡也就不能不再說一下,為什麼這電影連最後都感動不了我的理由,當然就是,明白地演出三人走向宅邸的意思,自然就是代表著他們要去自首。因為我第二次看電影的時候,有認真看了片尾,在片尾曲的時候還播了三個人各自工作的模樣,大概是想要說,這三個人因此變成正派人士了。當然,也沒有什麼不對,就是普通而已,沒錯,如果一個人隨便的行為得到了隨便的原諒,然後又聽從了隨便的建議而去做了隨便的人稱正面的事情的情況下,這樣的故事不就是一點深度都沒有了嗎?

因此,這齣電影大概就如同其所選的主題曲一樣,一點能夠在像我這樣的觀眾的大腦中留下較深一點刻痕的能力都沒有就是了。現在,我的腦內依舊是對這首歌連一個音符都想不起來,一點旋律都沒有,甚至連歌詞實際唱了什麼也不知道,只隱約地記得,裡面有什麼夢想之類的文字而已。

然而,正是因為隨便、輕易、草率地使用直白的言語所表達的事情是沒有靈魂的,因此,自然是不會輕易地打動人心的!所以,小說中留著無限想像空間的留白結尾,才會讓我對這個故事有如此深刻的感觸吧!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